文/笑雪育儿思考
作为父母,没有哪个不希望宝宝聪明过人的,都是恨不得“越聪明越好”,还有的父母不惜花费重金,把孩子送到一些打着“开发宝宝大脑”的兴趣班里,或者购买能够开发全脑的玩具、教具等,期望通过训练,孩子的智力能够得到更高的进步。
然而,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开发孩子大脑的方法,父母随时随地都能带着孩子做起来,例如下面这些,其实都花不了多少时间,也不用刻意找时间训练,日常生活中就可以。
1、通过日常生活学习物品分类,发散思维。
孩子的日常生活脱离不开一个“吃”,每当吃一种食品时,妈妈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特点,是用什么制造出来的,与哪种农作物有关等等,从宝宝添加辅食后就可以边吃边介绍。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同时他认识的样数多了,妈妈可以把几种食品混合起来,让孩子根据物品的种类、颜色、口味、用途、形状来进行分类,例如小蛋糕、小饼干、小面包等是一类;米饭、面条、意大利面、花卷、馒头等是一类;青菜是一类;土豆、红薯、紫薯、山药等是一类,这样做既能练习孩子的分类能力,还锻炼发散性思维。
除了食物,孩子的玩具也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例如按照用途、颜色、形状进行分类。或者还可以这样玩:妈妈用语言描述这个玩具的形状与特征等,让孩子说出来这是什么玩具,既有趣味性还能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和形象认识能力,强化右脑发育。
最近,我和儿子喜欢做的一个游戏就是“词语思维”,例如要求他听到食物就拍一下手,然后我来说:“嘴巴、面包、玉米、玉米棒、白菜、桌子、筷子……”有时候我会故意乱入一个“臭脚丫”,儿子每次都玩得乐此不疲,通过这个小游戏,可以锻炼孩子反应能力、提高注意力等。
2、锻炼孩子空间思维能力。
有的孩子不会分辨左右,我们可以利用穿脱衣服来帮助宝宝进行训练,例如左手在哪里?哪只鞋子应该穿右脚等等。
或者,可以带孩子玩游戏时,制定游戏规则时不妨设置成“听到妈妈说水果就举起右手,听到念蔬菜就举起左手”,绝对会锻炼孩子的反应速度。
还有,在带着孩子排队买东西时,不妨让孩子找一找:“排队一共有几个人?从前面数第几个人是妈妈?从后面数第几个人是妈妈?”不过这样的训练至少要等到孩子三岁以上会数数才能进行。
通过这种小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且还锻炼了排序、数数、区分左右等类别认识能力。
3、锻炼孩子图形认识能力
我们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基本的图形都认识,这就归结于日常生活的练习。
例如吃饭的餐桌、沙发前面的茶几是长方形,有小饼干是正方形的,宝宝的皮球是圆形等,教会了这些其实不是重点,关键是孩子要能发散思维,例如问孩子,“除了皮球是圆形的,还有什么是圆形的呀?”
有的孩子一口气能说好几种,有的孩子则一个也说不出来,这也是思维能力有差异的体现。
4、陪着孩子一起玩过家家,在游戏中得到锻炼。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很多大人对比嗤之以鼻,觉得好幼稚,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
我儿子就很喜欢跟我玩“做饭”的游戏,我们一起做饭,用卫生纸撕成小条条再搓成圆球当作“丸子”,在这个游戏过程中,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提高形象认识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5、多陪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英国教育专家马丁·洛森说:“如果你能让孩子在12岁之前不看电视,他们终生都将获益。”
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动画科教节目琳琅满目,而且也有寓教于乐的,所以孩子看电视也可以让孩子知识。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在看动画片时,大脑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的思维和想象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束缚,久而久之,会不爱思考,懒于动脑筋,导致智力下降。
而良好的亲子阅读习惯,可以促进孩子大脑思考,激发想象力,提高学习能力。有研究专家发现:从婴儿时期就开始阅读绘本的宝宝,上小学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成绩都比同龄人优秀。
最后,回顾人类大脑的发育过程,我们发现,当小宝宝刚出生时,他的大脑的重量约-克,大约是成人脑重的25%。等宝宝到了1岁时,脑重量达到成人脑重的50%,而宝宝2岁时,脑重量就已经达到成人的75%。同时,大脑神经元突触在宝宝6岁时达到巅峰,因此,也有脑科学专家认为,人类大脑在6岁前发育最快,0-6岁是公认的儿童脑发育关键期。
而由于这段时期,儿童与家庭与父母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可以说,孩子大脑潜能能开发到什么程度,几乎全部取决于他6岁以前,父母对他大脑开发所做出的努力。
相关阅读:怀孕时,这四类食物不要碰,对宝宝大脑发育有影响
有这些特征的宝宝,大脑发育优于同龄人,将来上学不用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