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根治青春痘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98820.html01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领读人:王红梅
临沂第四实验小学校长,
齐鲁名校长,
山东省教学能手,
临沂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齐鲁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是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文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这篇文章的题目看似不好理解,读过之后我立刻想起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其实教育中的很多普遍的道理和方法,前人早就深刻思考并实践过了。
为什么要因材施教
文章开头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教育中经常遇到的令很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一年级就会出现考不及格的学生?到2、3年级还会遇到不可救药的,因而老师干脆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都是因为在学校生活最主要的脑力劳动领域,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态度的缘故。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让刚刚入学的七岁儿童完成提水这一任务,一个孩子提了五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同样也是各不相同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一开始那些学习上比较慢的孩子到后来往往能比最初表现较好的孩子更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就,作者在这里明确地指出,可以把所有教育规律性机械地运用到其身上的那种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对取得学习成就一律适用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对于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老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才能使他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技巧。与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同出一辙,也是如何来量"才"施教的问题?
懂得尊重差异保护自尊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就是告诉我们老师的教法也要有所不同。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有效引导儿童接近大纲所规定的目标,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的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让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该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四道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一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种做法之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有的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感受到给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相互关心、相互信任,学生就不会把老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诚的面对自己不会的地方,心地自然是纯洁的,他也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考试时夹带了,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就这样,学生一点点在学习中取得成就,就好像是通往点燃儿童心灵中"想成为一个好人"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在实践中落实因材施教
作者还在文章中给我们列举了具体的做法,有位老师将自己班里的学生分成了好几个组,第一组是学习最好的儿童,这部分学生,除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老师还挑选一些超出要求的题目,给这些学生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且有挑战性的动脑工作,老师只能给予稍加指点和提示。第二组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对复杂的习题有时解答不出,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一节课所完成的作业比二三组学生少一半,甚至更多,但老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对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也好。
这一点对我们也是有启发的,虽然我校小组管理实行的是同质分组,但是我们是有编号的,这个编号自然达成了按层级分类的效果。就我们目前的条件来说,除了个别辅导之外我们还无法实施分类授课,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分层布置作业,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开发相应的自选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量才而教,师生共赢
有的老师能够做到使他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这样的课堂充满着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你从儿童的眼光里能看出那种紧张的,专心致志的思考的神色,一会儿发出快乐的闪光,一会儿又在深沉地思考,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的确是一种很大的享受。
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堂就不会把老师搞得心情焦躁,精疲力尽。教师不必紧张的等待着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也不必去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不时的用调皮行为来招待教师的机灵*。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使他们取得成功的脑力劳动当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这么勤奋地专心致志的学习。
读到这里,那些经常抱怨孩子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的老师们,是不是能认真的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进行脑力劳动,让大脑运转起来,让思考启动,让学习发生……那么我们自己也就被解放了。
年4月23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