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开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考高考后,迎来ldquo自杀潮r [复制链接]

1#
大家好,我是学渣和学渣的妈妈学医的警嫂男姐。这几天奶奶过来了,暑假帮我们看着点孩子们。奶奶看着两个快乐的孩子,沉重的说:“我们县里这一段时间死了十几个孩子,都是自杀的。”我听了很震惊,忙问:“怎么回事?”他们当地是个小县城,父母都挺重视孩子考试教育的,据说考不好是要被打骂的,很多父母,也就这个教育水平,不是言语侮辱,就是身体惩罚,想不到其他办法。奶奶说:“有的中考没考好,有的高考没考好,有的父母打一下就跳楼了,有的老师骂一下就吊颈了。”我和辉哥唏嘘:如果一个孩子,人生的目标只有考试,不知道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活,确实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生活中也难有什么乐趣。

相信天赋,因材施教

我读书的时候偏科特别严重,语文课上睡觉还是稳拿第一,数理化基本就靠连猜带蒙和运气了,幸运的是并没有人逼我学习,母亲早逝,父亲忙于生计几乎不问我的考试,让我相对轻松。我的理解能力算比较强的,写作对我更像享受而不是工作,所幸我最终选择了写作这条路作为自己的主营业务,挂着超人妈妈CEO的名头其实最爱的还是写写科普和答疑,为大家分析一下人生和育儿。很不幸我家老大苏总跟我有的一拼,到现在四年级了乘法口诀都没背利索(我现在也背不全,四六三十二还是三十四来的?)。我相信环境,也相信天赋,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是“因材施教”,孩子是桃子还是李子苹果西瓜藤,不是你给个框架放进去就一定能结出你期望的果子的,大部分的孩子并不适应传统的应试教育,而国家现在也正在努力改变应试教育的刻板印象,而50%的孩子不需要上自己本就不擅长的应试高中,就是其中一项。很可惜,很多家长不能理解,加上某些职业学校确实校风一般,很多家庭特别怕孩子考不上高中,只要考不上普通高中,就觉得孩子一辈子毁了,只能去做最底层工作了,给了孩子特别大的压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最近有一个很火的职高女孩,不知道大家听说没。她就是17岁的职业高中二年级女生古慧晶,上了职业高中后,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汽修班”。今年4月,古慧晶代表学校参加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在机电维修赛项目中获得一等奖。在这场比赛中,她不仅刷新了发动机拆装赛项目的全校记录,也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参加此类赛事并夺得一等奖的女生。“职校生都是在混日子、女孩不能学汽修,这些都是刻板印象。”古慧晶称,自己不希望被“标签化”,“我的人生我做主,其他的就让别人说去吧。”上图为古慧晶正在电脑上查看电路图,进行汽车故障诊断。“如果我去普通高中,很可能每天都会苦恼。”古慧晶曾在媒体采访中透露,自己从小就喜欢汽油的味道,每次在电影里看到汽车改装的镜头会特别兴奋。去职校学习汽修,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世界里,她觉得会更有意义。对于她的决定,家人也颇为不解。“一开始家人是不认可的,觉得汽修不是女孩该干的事情。回家过年的时候,有的亲戚也会觉得我好像是在搞笑一样。”周围人的看法或多或少地会让她有些在意,她一遍又一遍地跟家人解释着自己的理由。但她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话是从别人嘴里说出来的,但选择是我自己的选择。”在职业学校的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各占五成的比例。除了汽修课程,还需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个学习也并不轻松,古慧晶衣服和鞋子经常全部湿透,手上、脸上和脖子上也都沾满了黑色的机油。长时间的训练难免会磕磕绊绊,手脚磨破也都是常事。而像这样的练习,她每天要重复至少三四遍。古慧晶说,这个过程就像跑米长跑,还要一边讲话一边背公式,不仅工作量很大,脑力也要兼顾。但是,她说:因为喜欢,我很开心!

即使上的是职高,也不仅于此

因为在这个领域中的出色成绩,古慧晶目前已凭借这项成绩被深圳一所著名职业院校免试预录取。不过,古慧晶也在为高三阶段的“高职高考”做准备,希望能“更进一步”,考入一所本科院校。所以,考入职高,只要你志向存高远,一样可以继续上大学,不过是别人用来上普通高中的三年,你学了更多的专业知识。生活中的古慧晶平时喜欢下下象棋、逛街和摄影,也爱打扮自己。多才多艺的她,还曾获得年广东省校园摄影大赛二等奖。在她的朋友圈里,晒出了不少造型精致的个人照,让人难以将她与汽修工作联系在一起。在职校的两年里,古慧晶学到了真正有用的知识,也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收获了进步和成长。相比去读自己并不擅长喜欢的普通高中,古慧晶的选择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虽然评论中各种人都有,有说拿奖太容易的,有说不会让亲生女儿做汽修工的,不过说实话如果我女儿真心喜欢做厨师做汽修,我觉得我为啥不愿意她做?非要去某个企业做个行尸走肉般的不喜欢的文员就好吗?上次听朋友说了个事情,父母给选的艺术专业,去法国留学,结果女儿自己改成了喜欢的烘焙专业,回来现在南京某五星级酒店做甜点师,抖音上据说上百万粉丝了,待遇好,自己喜欢,将来自己开个甜品店连锁加盟,不是挺好的吗?刚开始父母嫌丢人别人问起来都不好意思说女儿改成了“厨师”专业,都是说去学艺术了,现在也大大方方承认了,无非就是老一辈传统思想作祟罢了。觉得纸上画画就高级,在蛋糕上作画就是体力劳动。其实纸上画的画可能还没蛋糕做的艺术点有市场,你说呢?

把焦虑放一放

我家老大苏总虽然应试教育和我一样偏科严重,将来普通高中对她而言一定是煎熬,但是她从小就非常喜欢所有动手的事情,烹饪和调制各种“黑暗料理”都是她乐此不疲的事情,平时的爱好也比较男孩子化,之前辉哥就一直希望“高压学习”,孩子每天战战兢兢,他每天气到胸口痛。而我则主张“因材施教”,现在只要能认真对待学习就好,结果不重要,初中毕业就走职业教育道路(说白了就是“上职高”)。辉哥那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她现在这样的成绩考不上高中她的人生就毁了!连个大学都没得上!现在不逼一逼她你以后会后悔的!我说:现在逼的她和你都不开心,我现在就后悔,我觉得上职高没啥不好,德国十岁就开始职业分流,也培养出非常优秀的人才。孩子也不是不爱学习,她学烹饪,学手工,学很多非应试的东西都很好学,孩子在我们身边也就十几年,是在有爱赞许的环境里生活,还是在压迫和痛苦中生活,这个生命的底色比分数更加重要!我说的德国分流教育制度是从小学四年以后就开始分流,也就是我家苏总现在这么大,就已经开始可以选择不同的中学了。其中主体中学就是职业中学,学制5年,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接受职业培训。实科中学则是处于主体中学和文科中学中间的学校。成绩一般可以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成绩很好可以转入文科中学上大学。文科中学就是国内父母求之若鹜的:凡通过文科中学毕业考试者可直升大学。我不认为文科中学就是唯一的出路,早分流的好处是学生们更享受学习过程、热爱智力生活,因为他们的竞争压力小,学习过程自然、松弛。而“考试学”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如果占据了孩子的主要精神空间。导致他们更重视考试结果,无暇享受学习过程,难以体会所学知识的内在魅力。而复习考试的历程,在智力开发上,是不可能与因爱好而学习的过程相比的。所以德国的这个制度,我觉得挺好的,而且中途也有转折的余地,我甚至觉得现在我们15岁才分流都晚了,有些孩子10岁已经展现出某方面的天赋,完全可以开始接触职业教育,可能会让他们的生命多一些色彩不仅仅是淹没在考试中。我常用我们公司招聘来做例子,就我们这样的普通公司来说,其实空间大,氛围轻松,不用,还能兼顾点家庭,但是学历又好能力又强的应聘者不是北上广就是鹅厂阿里,断然不会来我们这里。在大量的应聘者中,我发现职校学生并不弱,实操能力甚至强过一些二三流大学的本科生。经过我旷日持久的影响,辉哥似乎慢慢接受了我的想法,前几天还看到一个教育工作者谈以后的职业教育,赶快来告诉我:确实如你所说,如果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心态快乐,不仅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以后就算上了职高,还能继续考大学,我看的那个专家说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是打通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很多本科院校已经面向中职生招生,有职业教育的本科生,将来或也会有职业教育的研究生。某高职大专招生信息家庭教育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很开心我和辉哥终于可以正视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也明白自己身为父母的长板与短板(确实)。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只要是孩子喜欢的,她快乐,内心有爱,不会因为一点挫折就觉得人生没有价值和意义,就有未来。而如果孩子不擅长应试教育,却把应试教育作为唯一的出路,最后的痛苦,必然是双方。大家的孩子都还小,可能未必焦虑这个问题,你也未必同意我所有观点,只是希望如果孩子确实应试教育缺乏能力,那时候这篇文章能帮到你。而现在我们能做的,是呼吁国家提高职高的师资投入,提升职高的教学育人水平,毕竟你我的孩子有一半几率是上职高!不管你接不接纳!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写给大家,也是写给我家辉哥,我自己,让内心时刻别忘记自己是为什么而养育孩子,育儿的本质是彼此享受过程的快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育儿的意义就已经失去了一半!你关心的其他育儿问题,我基本都写过的,7年来我写了上千篇科普,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检索,如果还有我没有写过的内容,也可以加文末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