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13年前,崔敏惠不会想到会和中医绑定这么深;时间回到7年前,不会想到有50万+学员用她编写的教材;更不会想到会做公益班直播讲师。
可以说,在红杏林每位学气血疏通的学员都和她有关。
调“手”就能降低血糖?
这个站在镜头前,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讲解中医知识,耐心回答评论区提问的人叫崔敏惠。她有很多头衔:气血疏通课程体系的开发者、教材编写者、公益班讲师、气血疏通教学组组长等。
她说:每一个学气血疏通的学员都和她有关。
这其中,包括她的母亲。因为她,母亲是最早一批听说气血疏通的人。得知气血疏通非常适合想了解中医但没基础的人,母亲心动了。学习劲头很足,一路学到了高级班。还成功帮邻居调理了身体问题,在电话那头乐个不停。更是感慨要是自己没听家人的话学中医,就不会来红杏林,也不会参与开发气血疏通,更没有机会让母亲接触到学习中医的机会,故事变成什么样谁也不会知道。
选择中医源于听话
别看崔敏惠她头衔很多,在最初学中医时完全一脑袋问号。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医的她来说,最基础的阴阳五行都能把她绕晕。
时间倒回,因为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父母看到了中医的神奇效果,于是一家人给崔敏惠做起了思想工作。
她也听父母的话,志愿全部填写中医药大学,最终如愿进入湖南中医药大学。过上了天天把脉、开方打交道的学习生活。面对藏象学说,八纲辨证,28种脉象等内容时,她顿时傻眼。
“第一次开药没给自己苦晕过去”,她痛苦回忆道。那时候的同学都半斤八两,谁都不愿意喝对方的药。只能咬牙,自己喝自己的,把脉看反应。经历了一年自我练习,不说医术提升了多少,但至少药汁没那么难以下咽,自己身体状态也变好了。
毕业后,因感于中医发展与传承的艰难现状,崔敏惠选择了致力于挖掘和传承民间中医真技术的红杏林。结果成为50万+学员的“中间人”。事情还要从遇见李正坤老师说起。
帮助“老人”完成梦想
当时崔敏惠真的没想到,眼前戴着眼镜、亲切打招呼的是气血疏通创始人。当他仅仅用2天的时间讲完并且讲清楚了气血疏通基本要领后,她被折服了。
“他像班主任一样。”这是崔敏惠对那两天的评价,不得不说有点准。希望多提问,问什么都回答,就怕你不懂。即使跟别人讨论交流,也会凑过来,像极了“听八卦”。
通过2天时间,她的感触是:“怎么会有人愿意为中医奉献这么多啊?”
对中医的研究一开始就是40余年,期间卖房做支撑,做大量临床试验,只为证明气道口+堵点、六部曲、手七针以及耳穴公式简单有效。
想到即将要面对的教材编写和开发,她动力十足,仿佛打了鸡血。这也让一直崇尚民间中医的她有了新想法:凭借专业知识宣传中医,帮助“老人”完成梦想。
连续一个月最后一个走
那是痛苦又开心的一个月,回想起来她又笑又皱眉。痛苦的是:每天早上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身体异常疲惫。
“当时身兼教务、助教、中医师、课程开发,我仿佛有三头六臂,太牛了。”
有过课程研发的经验,便觉得不难,无非就是那几个公式,简单又见效快。但所有学员都要经过她,中间人没做好,就不会想要继续了解红杏林气血疏通课程。
我做一个课件差不多3天时间,花时间最多的是图片。因为不是传统穴位没有现成资料,有时候需要自己做模特,再去做修图和描述。表达不能生硬,精准且有趣才方便无基础的人看懂、听懂。感觉眼睛都要长在电脑上了。
做好中间人的职责
从按部就班到中医人职责,现在的她宣传不局限于对外,对内也抓。像当初李老师给她讲解气血疏通那样,给新人做针对性培训。
把经验总结,做好传帮带,保证“原汁原味”。比如初级班的讲入门技术,如何找堵点并疏通,如何点按;中级班讲针对病症以及六部曲的要点;高级班讲如何帮助学员调理多元问题。也不再是被动而是主动去接触学员,保证了解当下学员最关心的问题和疑惑点。
只要提到面授现场,崔敏惠的眼睛就变红。一张张笑脸、一次次突破在脑海里闪过。
“有种自己家的孩子长大了,心血没有白费的感觉,也是支持我走下去的动力。”
她说会继续做好中间人,不断优化自己的工作,一是给中医证明,二是帮助李老师完成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