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开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材改革,得语文者得天下,谈谈如何提高孩 [复制链接]

1#

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做什么?

从年秋季开始,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语文》《历史》《道德与政治》三个科目,将全部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甩出狠话,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阅读题量提升,高考卷面由字提高至字;阅读面更广,涵盖哲学、历史、科技、地理等各个方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阅读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安德森教授曾对中国儿童的课外阅读进行研究,指出中国普通家庭和美国普通家庭为孩子提供阅读材料的经济能力大体相当,但是美国儿童的阅读量却是中国儿童的6倍。史无前例的颠覆性教育改革对阅读要求越来越高,面临的新形势是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势必会成为拉分神器。

课本和课外读物相结合的方式将成为主流,名著题目将成为中高考的座上客,阅读范围必须锁定名著,,对课外阅读要求越来越高。课文阅读走向群文阅读,向整书阅读迈进成为趋势。

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好的阅读力,就是培养阅读力、思考力、写作力兼具的未来公民。

二、什么是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通常包含一是检索能力,即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语言的理解程序;三是分析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的能力;四是归纳能力。对全文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总结整理。

阅读能力通常可以由传统阅读与快速阅读来体现。

传统阅读是自己读给自己听,是“读书”,不是“看书”。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视网膜要把这种物理过程转化为神经活动的生物过程,传送到大脑的视觉中枢,由视觉中枢处理后再传达到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再传递到听觉中枢,最后由听觉中枢传输到记忆中枢。这是一个自己读给自己听的过程,即使是高水平的默读也是如此,只不过外部动作控制得比较好罢了。所以,一般人在(以传统阅读法)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读书,而不是在真正看书。

快速阅读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是真正的看书。将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所产生的整体文字图像,直接传送到右脑以图像的形式记忆住,之后再由大脑将文字图像解析出来。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等中间环节掠过,即文字信号直接映入大脑记忆中枢进行理解和记忆。快速阅读是一种纯粹运用视觉的阅读,是更讲求效率,更符合人的思维,更节省视力和脑力,更有利于记忆的阅读。

三、如何培养科学地阅读习惯

一是激发阅读兴趣,构建阅读知识体系。

要学会利用图片、音像等等手段,要经常妙语连珠旁征博引感染孩子,激发阅读的欲望,全方位多角度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设质疑,拓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是加强阅读指导。共同阅读教材,组织语言文字练习,学会复述课文,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掌握课文要旨。重视阅读指导,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多识字认词,通常能掌握个字,阅读文章不存在问题不大。

三是开展阅读活动。

第一,讲。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交流课外阅读的内容。说一段新闻、讲一个故事、明一个道理。第二,赛。利用节日定期举办诗歌朗读会、辩论会、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等,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第三,展。剪贴展览。在广泛阅读报纸、杂志

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可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摘抄展览。摘抄阅读时遇到的生动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格言及警句,定期交流展评鼓励多阅读。

四是制定阅读计划。

读书选择一要有利于基础知识学习,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二要有利于发挥特长,爱好理科,多读科学杂志、论坛资料;喜欢文科,多读文学刊物、文学名著。有利于弥补弱点,围绕知识的不足点有针对性的读课外书。

三要正确处理好博览与精读的关系。博览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精读书要做到:一是懂,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是记,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是会,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是熟,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五是会用工具书。手头常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遇到问题及时地查,尽早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同时丰富知识。

五是勤于思考。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具体做到一是力求理解。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二是理清思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在阅读自然科学著作时,对书上提出的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理解结论,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三是要能提出问题。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义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并且深入思考,收获会更大,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

六是记好阅读笔记。

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更能促进专心阅读。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利于理解与记忆。利于积累资料,精读用笔记本做笔记,博览用活页纸做笔记,然后定期分类、整理。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四、孩子各年龄层如何做好阅读

通常来讲,0-6岁是儿童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是能力的发展黄金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可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开发90%甚至更多。阅读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是学前阶段。

据调研,美国学龄前儿童平均每个男生阅读7,的文字量,女生阅读8,的文字量。2/3是被动阅读或共同阅读,1/3是自主阅读。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要坚持每天20分钟的阅读,即使是寒暑假也不间断。0-3岁是为幼儿阅读的重要启蒙时期,3-8岁是奠定自主阅读能力的关键期。也就是说年左右适当的陪伴和教导,孩子到了小学3年级,阅读能力就能达成具备文字识读、阅读理解和有良好的阅读动机等目标;3年级以后,孩子通过大量阅读可以积累更多知识达到精熟的阅读以及深层的阅读理解。第一,书本概念和文字概念的启蒙,这包括了解书本是什么、文字的方向、结构和部件等。孩子最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让大人讲述同一个故事,或看同一本书,这表明孩子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父母这时一定要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是养成他们阅读习惯的良机。第二,口语引导,包括透过适当的技巧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以及培养幼儿的叙说能力。第三,阅读动机和兴趣的培养,选择适当的读本以建立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带他们到书店选择他们喜欢的书籍。父母在陪伴阅读时,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些问题,比如:如果书里的人物换成是他,会怎么做?故事是否合理?还可以让孩子自己想象出另外几种结局来。

美国国家阅读研究委员会提供了一个简单的CROWD原则,做为父母与孩子进行口语讨论时的参考。C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