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粒中国制抗抑郁原创药诞生
号外号外!重大突破,一项可以载入医药研发史册的一笔——正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一类新药,用于治疗抑郁症。
为了研发这粒小药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临床试验,产学研联手攻关,前后历时12年。
批了!首粒“中国制”抗抑郁原创药诞生
“批了!”年11月3日,这款名为“若欣林”的创新药获批上市。作为该项目的研发主持人,田京伟长舒了一口气。
对于广大的抑郁症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福音。
要知道,抑郁症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据统计,我国抑郁症患者中,就诊率只有20%”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世界有超过3.5亿人受抑郁症困扰,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中。
WHO预测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第一位的疾病。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则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在我国,抑郁发病年龄高峰为20~60岁,职场脑力密集型打工人占绝大多数。同时,数据显示,60%到80%的围产期女性在孕期和产后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社会新闻报道中,更年期女性抑郁占比30.3%。
由“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历经近9年的研究,青少年抑郁患病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0.0%,初中阶段检出率为30%,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则高达40.0%。
综合来看,抑郁症不仅罹患者众,遍及多个年龄层,且有越来越年轻化的倾向。
然而让我国科研工作者心有不甘的是,长期以来,国内市场上的抗抑郁药几乎皆由跨国药企研发,本土药企产品则以仿制为主。这一切,让田京伟团队深感使命在肩。他们义无反顾地迈向抗抑郁原创药研制的“深水区”。
“创新药物的研发,就像是一场冒险。”田京伟这么说,在新药领域,原创药的研发难度最大。
攻关!发挥科研机制上的“先天优势”
从实验室到进入临床试验的阶段,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成果转化的技术难度高,成功率低。
复盘“若欣林”攻关之路,烟台大学药学院院长助理张蓬认为:“校企联手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成功经验。抗抑郁原创药的立项是一个契机,深度验证了校企联手科研的水平。”
这句话也道出了他们在科研机制上的“先天优势”。
绿叶制药是一家以创新药物研制为主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年,烟台大学与其联合成立药学院,主攻领域之一就是精神神经系统创新药。
如果将抗抑郁新药研发过程简单地划分为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那么,基础研究的重点就在于靶点发现和临床前概念验证,主要由烟台大学负责;绿叶制药则主要负责开发研究,包括药物制备和质量控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研究等。
在高校与企业里摸爬滚打,这样的双重经历提升了田京伟的判断力,使他能够敏感地发现科研长征中的一些弯路,从而提前规避风险。
团队成员王洪波教授介绍,基础研究是科研院所的强项,企业则对市场、客户需求的敏感度更高。“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巧合”,高校眼中的高价值项目,交给企业后,后者未必感兴趣。而校企联手的产学研机制,能把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将企业的需求、平台、资金、经验与高校的基础研究、科研人才优势深度融合,提升转化成功率。
成了!“一把钥匙同时打开三把锁”
在田京伟主持下,多名药学院教授分工协作,烟台大学、绿叶制药以及众多临床协作方共约余名专业人员,加入了这场充满挑战的药物研发中。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傅风华,擅长新药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多个国家级项目承担者刘万卉,擅长药物分析及长效缓释制剂研究……拥有“独当一面”实力的他们,联手协作,取长补短。
田京伟和同事们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新药不仅需要同时作用于3个靶点,即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转运体,还要对3个靶点的作用强度各有不同。
症。
“应该对哪个靶点作用最强,对哪个靶点作用最弱?强度的比例又是多少?”田京伟打了一个比方,“靶点与药物的关系,可以简单理解为锁与钥匙的关系,药物就像一把钥匙。”通过反复研究,团队提出“不均衡抑制三个靶点再摄取”的治疗理论,解决了“一把钥匙同时开三把锁”以及打开幅度和角度的问题。
另一个难题是“药物—靶点—临床疗效”的相关性。通过特定强度比例,不均衡抑制3个靶点是否能够实现临床转化?这是对理论的验证阶段,也是全球研发的难点。经过不断试验,团队最终也完成了从理论到临床的转化。
可以说,“若欣林”的问世,打破了我国抑郁药物治疗领域里跨国药企的“垄断”地位。
更重要的是,由于人们对抑郁症的病因并没能完全搞清楚,所以大部分抑郁症药物对抑郁症的治疗也非常有限,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在接受标准药物治疗后仍未获得应答。
现存市面上的抗抑郁药大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以目前较为流行的SERT抑制剂类药物为例,其主要靶点是血清素转运体(serotonintransporter,SERT),其实有严重的局限性,包括
/p>
第一,时间长,它们至少需要2周才能生效,比如经典抗抑郁药物氟西汀,需要2-4周才开始显现疗效;
第二,效果不具普遍性,效率低、疗效不稳定,只有部分患者在治疗后恢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它们有广泛的副作用,甚至导致了部分患者的自杀。
而“若欣林”则可以同时针对3个靶点实现强度不同、比例不同的不均衡抑制,大大地提高了治疗效率和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若欣林”是迄今为止,第一个完全由中国临床专家主持主导完成的1类抗抑郁新药的大型验证性临床研究,是我国精神药物研发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项目参与者,医院张鸿燕教授倍感振奋,“现在可以说,在全球抑郁治疗领域有了‘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