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开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使命与担当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三秦都市报

使命与担当

——三秦都市报全媒体庆祝第二十三个记者节特别报道


  我们正青春


  ■马智峰


  朔风渐起,雨雪生寒。时间如同一匹野马,“嗖“的一声,跑进了冬。


  这一年,也许你有失意、彷徨、遗憾。也许你有突破、成长、释然。无论秋冬交替、岁月更迭,我们期待用文字的表达,带给你真知灼见。期待用语言的力量,让你踏浪前行、新颖如故。


  这一年,通宵达旦的坚守,为把掌声送给身边榜样。在坚守主流媒体价值与担当的路上,我们勇毅前行。


  今天,是记者的节日。我们以记录者的角色,行走在自己的节日里,用脚、用笔、用脑、用心,跨越星辰大海,与时代同行。


  我们力求让选题更贴近,让文章更好读,让信息更实用,让版面更悦目;我们用心用情于每一条资讯,每一个标题,每一个版面,致力于奉献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我们倾情打造有温度有厚度的报纸,期望一夜的劳作能带给您力量,带给您帮助。又或者是一片真诚、一缕情怀、一丝暖意。


  我们,是时代的记录者,为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而上下求索。我们,是梦想的瞭望者,在“字里行间用心用情”讲述动人好故事。


  采访的路,虽有泥泞而不敢松懈怠慢。深沉的夜,虽万籁俱寂而不肯暂停小憩。为那份热爱而不辍,更因这份职业的荣光与伟大。


  今天,我们迎着初冬的暖阳,憧憬着美好,向往着远方。为此,我们牢记初心,惟有不懈努力。


  我们,正青春。


  向着太阳的地方快乐生长


  ■任荣


  总有一些东西,让人在时节交替里慨叹与憧憬;总有一些东西,让人在疲惫与怠惰时满血复活。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把我从希望的梦中吻醒时,我知道,又开始了一天“用脚采访、用笔书写”的历程。


  20年的时间,多个日日夜夜的煎熬,每次都是一次灵魂的砥砺与洗礼,每一次低头,不晓得疲倦;每一次抬头,只晓得拼搏奋进。


  今年6月20日,接到陕西省年重点项目观摩活动前往关中片区的采访任务时,忐忑、不安成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不仅是对个人自身的挑战,也是同城媒体间的同场竞技。


  观摩活动中,我秉承“走千山万水、进千村万社、入千门万户、吃千辛万苦”,咬定一个“新”字,突出一个“深”字,落脚一个“民”字,做到一个“实”字,坚持一个“久”字。疾驰的车上,我仔细梳理重点项目的情况,颠簸的观摩途中,我开始尝试用手机写稿。3天6个市(县),从隅居的偏僻地段到城市中心,从乡镇到各个开发区,21个重点观摩项目,“一个都不能少”。在同事以及领导的助力下,《90秒!一辆吉利博越下线》、《西安智造比亚迪托起千亿产业大梦想》等一大批报网端作品频出,备受业界
  第23个记者节如约而至,我将砥砺前行,向着太阳的地方快乐生长。


  做好记录者做个勇敢者


  ■王晓峰


  始终在场,做好记录者!做个勇敢者!


  记者,就应该奔赴一线、战斗在一线。全媒体时代更是如此,不在一线,没有现场,摄像无从谈起,文字的生命力和张力也难以实现。


  年7月24日夜,西安遭遇大暴雨,市区多处积水,当时膝关节有伤的我,和同事蹚水步行采访,伤处在水中泡了快3个小时,每走一步不仅伤处刺痛,担心伤情加重的心理负担也隐隐作祟,但能完成采访,就很享受那种奔走在新闻现场的职业自豪感……年年底,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西安按下“暂停键”,各行各业的平凡人,化身一个个“大白”,赶赴抗疫一线。很庆幸,作为一名记者,我和同事、同行们,也参与其中,深入核酸检测实验室、封控城中村等抗疫一线,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了许多抗疫中的温暖瞬间、感人故事。


  困难面前,没人逼我们,只是选择做了一名记者,就是选择了责任和勇气。回顾所来径,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味味皆真。记者,既是我的职业,也是我成长的“课堂”,我在这条道路上洒下汗水,留下足迹,摸索着,如何做好记者,做好记录;也淬炼着自己,成长、成熟,成为一名能担负起使命与担当,做人做事对得起责任与良心的新闻工作者。


  守护初心炼“脚力”,担当使命蓄“眼力”,找准差距强“脑力”,抓好落实增“笔力”。今后,我要更加努力,采写出更接地气、更有深度、更富温度的好新闻。


  一直“在线”的新媒体小编


  ■靳国英


  我是三秦网秦闻客户端的一名新媒体编辑,从事新闻工作9年多,在无数次的工作经历及报社业务培训中,我积累了很多对新闻的认知与经验。回想起来,工作中遇到的种种经历,都成为了我记忆深处最坚定的力量。


  从事新媒体编辑工作,我时刻要求自己把握正确导向,严把文稿质量关。年度,在领导与同事的帮助下,经过认真编辑的稿件《河南抗洪救灾现场陕西救援人员用嘴咬着衣服给婴儿遮阳》,及时推送在三秦都市报新媒体各平台,并采用不同的标题展示了稿件中救援人员的铁汉柔情,军民鱼水一家亲。此稿件被评为陕西新闻奖三等奖。这份荣誉,对我更多的是激励和鞭策。


  年年末,因疫情,我虽然居家办公,但一直“在线”。报社推出的新媒体互动“西安,我想对你说”,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整整一个月里,每天后台数百条的网友留言信息需要整理并择优制作海报,深刻地记得一共制作推出30期,每一期的作品均同步发报社各个平台,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出错,都需要认真再认真,但是想到每一期都能传递爱与鼓励,自己的内心是无比自豪与快乐的。


  年3月,因工作调整从事陕西文明网编辑工作,期间参与了“喜迎二十大同声颂党恩”大型专题策划,使得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身为一名新媒体小编,我将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践行“四力”。不负青春韶华,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


  让新闻散发出泥土的芬芳


  ■白圩珑


  《大槐树纪事——关于蟠龙塬上一个村庄的婚俗调查报告》大型系列报道荣获陕西新闻奖二等奖,我作为报道的主要参与者,与同事们深入宝鸡市金台区婚俗改革典型村——蟠龙镇大槐树村,用脚、眼、脑、笔讲述一个普通村庄的新旧婚俗,让新闻散发出泥土的芬芳。


  在多天的采访中,我奔赴宝鸡市金台区蟠龙塬上的这个小村庄,沉入农家小院、田间地头,从婚债、彩礼、婚闹、婚宴、婚辅、经验的每一个细微角度,触摸几代庄稼人在新旧婚俗中体会到的喜怒哀乐。


  步子迈得多,采访的路自然走得实,有路就有了方向。在大槐树村,我看到了婚俗改革为村民生活带来的诸多变化,也在采访中深刻体会到了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在基层才能找到好课堂。我和同事们创新思维独辟蹊径,确立婚债、彩礼、婚闹、婚宴、婚辅、经验六个板块入手,每篇报道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思路清晰,主题明确。在新闻写作时,用最朴实的语言、最生动的词语,将这些来自农家小院里最真实、最有温度的故事讲得精彩、讲得动真情。


  《大槐树纪事——关于蟠龙塬上一个村庄的婚俗调查报告》大型系列报道,最终获得陕西新闻奖二等奖。这些荣誉和肯定,让我坚信,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让报道真实、真情、有温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