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的第一首歌曲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与妈妈的感情是先天就有的,因为从细胞的发育到最后出生,孩子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都是妈妈陪在身边。
第一次听到的是妈妈的声音,第一眼看到的是妈妈的面庞。只要有妈妈在就会充满安全感。即便孩子从小不是妈妈自己带大的,孩子与妈妈的感情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孩子一到睡觉的时候需要看到妈妈,如果妈妈加班没有回来,孩子就会一直等着,看不到妈妈就会不睡觉。于是,妈妈只能硬着头皮,拖着疲惫的身体,给孩子唱着歌谣“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心里却在琢磨着,这孩子为什么一到晚上就如此的黏人?
白天谁哄都行,晚上却只有妈妈才可以
丽姐生了二胎,一个人照顾不过来,就聘了保姆。这样,丽姐就能上班带娃两不误了,相对轻松一些。开始时,大宝还算懂事,由保姆晚上哄睡。但是,二宝却不行,一到了晚上,非黏着妈妈求抱,逼着妈妈给他讲故事哄睡。有时候,二宝精神头足了,还会拽着妈妈玩游戏,一疯起来就没完。
时间久了,大宝也跟着起哄,会在晚上求妈妈抱,格外黏着妈妈。妈妈问大宝,怎么了?大宝却说:“跟弟弟学的,弟弟就这样。”
丽姐觉得,自己被这两个小调皮,黏的都没精气神工作了,一到晚上,妈妈的负担实在太重了。
那孩子晚上格外黏妈妈,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原因呢?
1、本能反应,这是一种先天的依恋
白天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比较分散,可以玩玩具,可以由保姆或亲人带。这时候,孩子不会太想念妈妈,即使偶尔有些想,大人稍微一哄就好了。可是,到了晚上就不一样了,晚上的黑夜很容易让宝宝想起来,曾在妈妈肚子里时,那种漆黑的氛围。
孩子缺少安全感,会有一种本能的冲动,渴望依恋妈妈。孩子想听妈妈的声音,期待跟妈妈黏在一起,获得一种肌肤满足,得到精神上的安抚。
当孩子看见妈妈的面孔,听见妈妈熟悉的声音,触碰到妈妈的肌肤时,孩子自然就舒心又快乐了。不过,这种不可告人的初衷,孩子自己也讲不出来,没法告诉妈妈,只能靠妈妈自己悟了。
2、信任妈妈,需要获得安全感
国外教育专家指出,一两岁的孩子对父母最依赖。小孩子在1岁前,最信任的人,大概就是妈妈了。妈妈跟孩子的关系,就是孩子小世界里最亲密的关系。虽然,在白天时,孩子可能会甘心被别人带着护着,但一到了晚上,孩子还是会更亲近妈妈一些。
孩子从妈妈这里得到的,是别人给不了的感觉。孩子在小时候,很可能一天晚上都不乐意远离妈妈。
如果你的孩子还小,一到了晚上时,很黏着妈妈,妈妈就该及时回应孩子,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只要不耽误俩人的睡觉休息,妈妈让孩子感受到足够多的重视,让孩子体会到被关爱,孩子就会更有幸福体验。
等孩子长大后,上了幼儿园、小学,一点点的改变,孩子就不会再在晚上黏妈妈了。如果孩子大一些后,仍然黏着妈妈,妈妈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帮孩子做好分离情绪管理。
孩子晚上黏妈妈,分离情绪靠这样解决:
孩子黏着妈妈,妈妈晚上很累,又想尽快抽身安顿好娃,这就容易导致小孩子不满足,心里不舒服。孩子可能会不开心,郁闷生气,甚至会很难过,睡不好觉。
当孩子出现这种分离情绪,甚至陷入分离焦虑时,妈妈可以尝试一下,按下面的方法来帮孩子解决下。
一.注意孩子的年龄段
在2岁前,孩子还不知道“客体永恒性”,不理解眼前消失的人和事物,只是暂时性的离开了。因此,在这个阶段里,妈妈只能尽力安抚孩子的不良情绪。比如,在孩子睡着后再离开,平时晚上孩子需要妈妈时,妈妈尽力及时出现,给足孩子安全感。
当孩子大一些后,明白了“客体永恒性”之后,孩子就能够理解,原来妈妈只是暂时离开。即便晚上不黏着妈妈,妈妈也不会消失不见了。大些的孩子,相对都不会过度依恋妈妈,妈妈就可以歇口气了。
二.采用陌生情境法
妈妈可以尝试着跟孩子短暂性分离,然后再跟孩子重新聚合。比如,妈妈可以带娃去奶奶家里,然后借口离开,单独留孩子在不太熟悉的环境里。过几天之后,再把孩子接回来,进行情绪上的安抚。
大概有几次这样的体验,小孩子对陌生人和环境,就不会那么焦虑了,不会像过去那般黏妈妈了。孩子会明白,妈妈仍然会回到自己身边,从而拥有克服分离情绪的能力。
三.孩子精力很旺盛,需要用物品引起他的好奇心,消磨精力
孩子三岁之后,他们的好奇心会发展的非常快,面对未知事物,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探索,因此这是孩子向世界探索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益智玩具,让他们锻炼动手能力,千万不要过度的去阻止。
如何提高孩子的双商?
3-6岁是孩子智力和性格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期间的孩子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我们可以借助外力去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智商,比如利用一些益智书籍和玩具就是很不错的选择。
我们也可以带孩子玩一些益智游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大脑会受到刺激,记忆力,专注力,想象力都会得到发展,家长可别不当回事。
然而,比起一些乱起八糟的玩具,我更推荐入手益智玩具,有一些玩具是对孩子的高智商培养非常有帮助的,比如积木、七巧板、折纸等等。通过这些益智玩具来培养孩子的脑力再好不过了!这款来自日本的“活”的纸玩具——《惊掉下巴·中村开己动态纸玩具》就非常适合帮助孩子进行脑力训练。
很多家长看到这里,相信已经开始嗤之以鼻——现在的孩子,玩具多到没边,能被我们那时候的纸飞机、纸大炮吸引吗?
起初,我也是这么想的,直到我看到一套让人惊掉下巴的折纸玩具书。
极富创造性的动态折纸玩具。
先来感受一下新式折纸玩具的魅力吧:
你以为这是电动玩具?
其实就是一张纸和两根橡皮筋
平面企鹅就在落地的瞬间
站立了起来
中村给每个纸模型都设计了不同的机关
比如可以让它瞬间拉伸
或者让它跳跃翻转
他的所有作品里都藏着一个梗
这种能给人带来第二重惊喜的作品
成了他追求的目标
让你看到我的心跳
吃桃子咯,拿刀切一下。“嘿!”我是空手接白刃的桃太郎!
切开桃子里面是
“空手接白刃”勇敢的桃太郎
“老子真不是吃素的”
灰太狼终于吃到了喜羊羊
这些令人惊掉下巴,让人目瞪口呆的折纸玩具是不是刷新了你对折纸的认知?
他们都是出自于日本动态折纸大师中村开己设计的动态折纸玩具——《惊掉下巴·中村开己动态纸玩具》!
中村开己是日本著名的纸玩具发明家,在长达23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潜心研究、发明会动的纸玩具。
《惊掉下巴·中村开己动态纸玩具》
这一套玩具中,所有的玩具都是折纸玩具,每个纸玩具都极具可玩性和创造性,用它们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换下他们手中的手机,是再好也不过了。
这套玩具书在日本发行,就风靡全日本。很多中国家长也看到网上对这套玩具书的介绍后,也非常感兴趣,他们通过海淘等各种渠道购买这套玩具书,甚至有人愿意花高价,在网上购买粗制滥造的盗版,来体验令人惊奇的这种折纸动态玩具。
年7月,这套动态折纸大师中村开己设计的玩具书,终于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轰动一时——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识到如此精巧的折纸玩具,这些玩具设计之巧妙、玩具的可玩性着实让人惊掉下巴。
在这一次的引进中,与日本原版相比较,中国版做了一些改良。
1、为了安全,中国版采用模切和压线工艺。
日本原版是需要孩子使用剪刀按照折线剪裁的,中国版采用模切和压线,省去了用剪刀裁剪这一令家长不放心的环节,即便孩子自己独立玩耍,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而且这套纸板厚实且耐玩,可反复玩耍,性价位很高。
中国版更安全
2、折纸说明和折纸分开
日本原版的折纸玩具说明和折纸制作部分是合在一起的,要一次性看完说明并记住,才能顺利地完成折纸。
中国版将折纸说明和折纸分拆,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就可以对照说明一一解决,避免了折一半又要拆开看说明,再重新折的局面,提升了孩子玩耍的连贯性。
中国版更贴心
这一套令人惊掉下巴的折纸玩具,不仅可以让孩子们玩的开心,更可以锻炼他们的多种能力。
1、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动手能力。
所有的折纸玩具,一开始都是平面的,需要孩子通过自学观察,集中注意力通过立体空间想象,完成玩具从2D到3D的转换。
破碎的地球
2、可以培养孩子有顺序地做事的良好习惯,使孩子做事更有条理性。
折纸玩具需要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才能最终实现动态折纸玩具的效果,通过这套玩具,可以陪养孩子有条不紊的做事条理性。
从平面动手
动态成品
3、积累孩子的成就感,培养孩子的自信力。
我们每个人的自信力,都是从一件件小成功中获得,孩子的自信力的塑造,当然也不例外。
这套玩具一共18件,虽然上手相对容易,但对孩子而言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
孩子在折好一件折纸玩具,并让他们动起来的时候,那种成功的喜悦,相信是难以从其他玩具中获得的。
这一套精美大方,又好玩又益智的动态折纸玩具,无论是拿它送给自己的孩子还是送人,是不错的选择。
小小的折纸,带给孩子无穷的快乐和成长,开发智力,活跃思维,促进手、眼、脑三位一体的综合协调
这套纸玩具本来只在日本上市,很多中国宝妈只能通过代购购买,不但麻烦,而且价格比较贵,高达多元。
一套+工具+教学视频只需99.9元!让每个娃拥有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孩子生日用来作为礼物也是不错的选择
给孩子一个全新的体验,带给孩子一段快乐的时光,又能增加亲子互动。
链接我放在下面了,大家可以点进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