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开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培养能胜任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开发的课 [复制链接]

1#

能力培养总有套路,认识与否在于你愿不愿去分析,因而教育学除了具有彰显其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还有现实效益和效率的实践价值。培养能开发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课程专家也是如此。

一、前言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开发,是职业教育课程乃至教材开发关键的过程性工作。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为职业知识,或者技术知识。开发上述知识,就需要勾画某门课程或教材面向职业工作任务的轮廓,抓住其关键环境或关键点。一般化的技术规程,徐老师在其《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原理与开发》中已做了周详的说明和解释。在下在此谈论的,主要基于个人经验做某些要点的说明,以及某些体会的流露,另外,这次谈论以“如何培养”作为最终阐述目标,而非应该如何培养。

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开发是什么能力

(一)一次“开发”经验促发的感想

既是开发,就不仅局限在把没有想到的内容想出来,还要“做”出来。对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来说,就是以岗位(群)为分析对象,把一定范围的工作任务及其下更加具体的职业能力条目,依次从宏观到微观小心翼翼地廓出来,并把关键环节和主要内容用“动词—名词”的促动语句,以“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三列表格版式精炼地以文本描述出来。

对于实践工作者,有时候在概念上钻牛角尖反而误会了工作效率。上述“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仅是就工作活动范围而言,从大到小的明晰化,内涵从浅到深的明确化。至于用哪个词来表达这种现实意义,甚至可以替代。实际开发工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概念的纠缠,开发又不是做论文解释。

我这次到山东开发了《建筑施工技术》和《装配式钢结构工程》两门教材。前一本教材涉及明显有边界的9个工作领域范围,比如“砌体工程施工”这条工作领域下,包含“砌体材料”“砌体构造”“砌体工程施工”“砌体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分析与治理”四个工作任务,比如“砌体材料”这一工作任务下包含“能认识不同砌体材料分类标准”“能掌握各种砌体材料的性能”“能理解不同砌体材料的检测方法”。

在开发过程中,有个年长的在企业工作多年的教师,同时在这次开发中被当作企业专家,他从头到尾都在否认我们的开发理念、开发技术和开发流程,一直在争论“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在概念上不成立。

你只要争论一下,他立马以自己在质检部门做过多年专家来反驳、论说。当你让他书写时就是不行动。只动嘴巴不动笔,是我们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中的大忌。开发要抽象概括工作领域、简练表达工作任务、详细阐述职业能力,这些都需要每个企业专家深入实际的思考,群体讨论通常使人浮于表面,同时用无意地消耗了脑力,更累反而成果更少。

幸运的是,在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开发方面,在下早已是老油条,再加上这么多年的思维能力训练,总还是能做出来的,即便延迟一下或两下。如果是几年前,或许这次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就胎死腹中了。

不得不指出,这位一直反对的老师,对我而言也是一次学习,我就此想通了很多问题,下面各大点按照开发工作推进环节来穿插说明。

(二)合作目标方面

务实地说,企业专家、学校教师、课程专家,一整天的脑力激荡,无非是一起合作做出这张表,把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明确下来,好为课程设计或教材开发提供依据。

大家内心可以有不同理念,但再怎么说今天要形成我们这样的一份能在将来作为批判“耙子”的内容,有个基本成果,否则说得天花乱坠,还是无助于课程与教材开发。这些都是产品,要一步步来,一步步完善。至于哪种理念好,肯定需要课程与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检验,我们暂且谁都无最终的评判权。为何不尝试这种已经在其他地方试验有效的新方案,如果这种新方案还未开始就被打死在腹中(当时我说上述话时有点生气,因而对方虽然年长,但也就不得不闭嘴。)实际上,若是分析者是带有专家固有光环的课程专家,比如徐老师到场时,专家总是会显得比较“听话”,这种合作目标的陈述,也就没有现实意义。而直接进入下一环节。

(三)概念厘清方面

概念梳理得越精确,对实践固然是好事,但问题是实践的事,总是各种物体与概念混合在一起,概念的划定讨论界限的功能未必都能在实践中起作用。因而,许多实践经验丰富者,总是有意无意认为我们这些所谓研究生仅为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不要局限于“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究竟在概念的意义上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区别,而要看实际工作,他们就是“三个圈”,圈出工作中做事的“大范围”“小范围”以及“小范围中的关键环节或要点”。

画圈必须要有可画的对象,该对象就是岗位(群)。总人有说岗位会过时;或者批判这样只分析了行动,遗漏了其下深刻而系统,且对学生未来发展极其重要的知识体系。针对前者,对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或教材开发,你总得有个岗位依据吧,不然你依据什么开发呢?只不过要同时兼顾考虑一下岗位发展与生涯发展的情况。针对后者,现在工作世界哪有仅扭螺丝、却一点都无需思考的“活”?那是马克思那个年代,机器对人的异化。能不能通过表面操作行为、流程动作等显性内容,分析出里面所包含的认知内容或知识体系,这又需要下一步更加具体的分析,也需要分析专家具备这种能力,做事情总要一步步来。

(三)各自撰写方面

各自撰写前,可以稍微讨论一下,明白每个人的分工,一些关键内容达成共识,毕竟这个分析团队是暂时性的,专家来自各个不同地方。

如此浮躁的社会,能做到这点已然不容易了,谁愿意为开发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无数次讨论与精炼化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呢?我虽然不理解德国或西方其他国家怎么开发,但从这一点就能够判断,直接引进较真的德国人或重感观与真感的西方人的操作方法,断然不会像我们这般“简单粗暴”求效率,因而引进需要谨慎再谨慎,否则或许会适得其反。正如《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四)概括归纳方面

“工作领域”这一列内容最需要主持人的概括归纳能力。每个专家对同一岗位有不同任务领域的划分,这是根基性内容,看似为三列表中的最为简短的描述,但却占据相当比例的分析时间。把这个三列表向上旋转90度,这一列就类似一棵树的根,根基不稳,后两列的分析总是飘摇不定,甚至有可能全部重来。当然,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也不得不暂时性先把根基确立下来。后续做某些固定领域的调整,这要求开发主持人具有足够的自主意识,内心具有明确的逻辑思路。另外,从更宽泛的意义看,整个表格都是概括归纳的内容,而概括归纳工作乃至自己的经验是实务者最为缺乏的能力,况且还在一群人的混乱状态之下,这完全需要主持人引导和决策。

(五)质量控制方面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专家,除了时间控制,要保障在一天内有这项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表格的描述成果。还有一项隐藏且重要的事项,整理内容的逻辑。有时候我能感觉到企业专家或专业教师“鄙视”分析专家,认为仅为主持人工作,缺乏专业性。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在下内心中总认为他们是忙忙碌碌的实践者,忘了抬头看看前方的路。有时候我隐约感觉到,课程专家作为主持人这项工作也具有专业知识体系,只不过人们还没有开发出来。从结构论的世界观来看,任何事物,总是从具象到抽象交织在一起的结构系统,人们总是能够从不同层面总结出知识规律。越抽象的层面越显得精炼而具有解释力,越具象的层面越显得复杂而具有效果力。这就是为何许多职业教育者总是在鼓吹职业知识极为复杂,比学科知识难以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我也赞同这种说法,“做”的事情(尤其是团队合作)除了难以做十全十美,还总要考虑各方分蛋糕,照顾各方心情;“解释”的事情随心所欲,仅考虑最具有解释力,就能获得许多周密的系统化知识。解释总不至于直接触犯了对方利益,对方不听即可。

现在做点抽象的感想,哲学的意义上,人却是在解释下为了解释向着解释而活,有理论兴趣的人再往下追问吧。

三、如何培养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开发能力

即是一种能力,按照传统的说法,当然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意志四项内容。我们当下只谈知识成分。日后有机会有缘分再谈其他三种。

“能开发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这条能力,本身就是一条“促动”的句子,因而这是实践性知识,就是要做出东西来的能力,而非给出一个解释的能力。包含其中的知识我们暂且称之为实践知识,其实技术知识更为确切,但技术知识常又与科学知识交织在一起难以厘清,为了更加保守和清晰,我们采用实践知识这个概念。

(一)通过做来学习

既然是做出来,那就只能通过做来学了。我们生活中总有知道了一切,却做不出一点的情况及感想,任何事情似乎总是如此。这说明许多哲学家说的是对的,我们能理解的远比能知道的要少,我们知道的少于能做的。

(二)做后思考归纳

这种看似简单,实则极其需要脑力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不能仅靠意识流来缓慢积累学习效果,还需要主动思考与反省。在管理学中有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即“沙盘模拟”或“复盘”,就是把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现场再模拟还原,发现每个环节和步骤执行的合理性与改进的可能性。对于涉及人类巨大利益和生存处境的战争,人们总会充分的进行“沙盘模拟”或“复盘”。但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仍未到这种生死攸关的利害程度,因而这个训练环节总是缺失的。优秀的工作任务分析专家始终难以形成,更难以批量化产生工作任务分析专家,职业教育课程也就始终难以提升。

(三)立定规则法度

1.在合作目标的陈述方面,要具备合理的判断知识,形成自己坚守的法度,能够知道在何种情况下才用何种厘清目标的方案。

2.在概念厘清方面,要具有精细的判断知识,形成自己坚守的法度,能够应付不同维度的质疑与讨论。

3.在各自撰写方面,要具有统筹归纳的判断知识,形成自己坚守的法度,能不同专家的提问,也能够对工作领域、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有所了解。其实,从这个要求来看,分析专家最好具有专业知识背景。

4.在概括归纳方面,要具有做出裁决对立观点的眼光与判断力,形成自己坚守的法度,能给出领域划分的理由和解释。除了考虑工作任务分析需要,还需要从课程安排、教学使用和学生学习或教材篇幅都角度进行考虑。

5.在质量控制方面,对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内容要有判断力,形成自己认可的理想表格标准,能根据标准给出调整与完善策略。

能力锻炼相当不易,缺乏必要时间与精力的磨炼,所谓能力仅为作为谈资的能力,不是能够改造客体世界的现实能力。

(PS:毕竟是一群“爱好者”,一人不成群。无论处在“教”还是“学”状态的您,有实话实说的冲动,请留言、投稿、联系!)

长按上图,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