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A智慧起航,共创未来
7月19日下午,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应邀参加江苏大数据产业发展高端论坛,并以“数据理念”为主题现场发表了演讲。
李培根院士围绕自动化、数据的理念、理念的数据三个维度对企业如何通过大数据去克服数据的不确定性,正确利用数据价值、实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作了深入的阐述。
以下是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非常荣幸有机会能够参加论坛,我本人到江苏来过很多次,江苏的产业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光是南京,苏锡常还有包括其他的城市,经济活跃、产业发展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今天的话题是结合会议主题说说我的看法,我现在要说明的一点是什么呢?我其实不懂数据科学,数据科学并不是我的专业,但很多年来我都很关心数据科学的发展。像以前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制造。今天我们讲智能制造,这是我所关心的,我说说我的看法,不对的地方大家批评。
其实几年前奥巴马和美国国会提交的一份报告里谈到:科技不只是在取代组装流水线上的工作,而是在影响任何可以被自动化的工作。即传统的自动化替代的是人的体力,但未来不一样,简单地讲是指人的脑力。
最近大众的CEO说:不远的将来汽车将成为一个软件产品,大众也会成为一家软件驱动的公司。我们很多人听到后都会感到不解,汽车是一个硬梆梆的产品,怎么会是一个软件产品呢?我认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汽车未来所应用的软件产品会越来越多,尤其是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汽车。
二是指影响未来汽车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软件,而不是硬件。我们现在有个话题是“软件定义世界,数据驱动未来”,二者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人讲未来世界,我就说数据世界或者软件,与其相关的大量问题都是处理数据。正如刚才说的汽车是一个软件产品,由于有软件产品很多都是和数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汽车就会和智慧城市里的很多数据关联在一起。
下面我将会说三个话题,首先我们从自动化说起,之后会介绍理念的数据,最后会说明数据的理念。
一、自动化
传统自动化是替代人的体力的,我们现在比较完善的自动化可以处理一些结构化的、固定模式的、确定性的问题。目前少数非结构化的问题无法通过自动化处理。未来的自动化不仅包括目前已经完善的自动化,还会像奥巴马所说的替代一切的自动化。
人的脑力包含很多东西,实际上它是非结构化的,没有固定模式,是一个不确定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我们以前没有什么好的手段。实际上,这些问题需要认知自动化来处理。智能自动是另外一种自动化替代人的脑力的技术。所以替代脑力这个数字智能时代的自动化替代脑力,我们讲它超越固定的模式,有些问题没有固定的模式,例如,一个车间里节能的问题并不是一台设备上节能的问题,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你没有办法用一个模型去表达,车间节能的设备没法建立一个模型,此时我们可能就需要用超越模型来处理。
当然,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去发现模型,参数化模型等。我们需要超越确定性的问题,从而有办法处理不确定性的问题。
工业中最重要的是制造,不管是设计效率、质量、成本、绿色等,所有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如果我们想清晰地认识,乃至驾驭企业活动那么认识这个企业的整体联系就会非常重要。
另外,非固定模式不确定性的问题是以前对我们来讲比较困扰的问题,系统到底有多少是相关联的?例如,我们人就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到底人有多少因素相互关联,怎么关联?因此,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出现就像开启了一扇大门,有可能促使我们去认识整体联系、非结构化的问题、不确定性的问题等等。
我们可以想想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金木水火土,的确不能说它是科学的。但我们古人的这种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它强调了整体的联系。西医常常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但中医是联系整体来看的,即头疼是由于脚上的某个穴位引起的,只是我们现在无法从解剖学的角度去认识它。我曾经腰痛到卧床的地步,后来通过针灸就好了。
所以对于一个复杂系统来讲,其整体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强调中国文化里大系统观整体联系,它是有合理解释的,只是以前的现代科学缺乏技术去认识它。我们古人是通过经验、感悟去互联的。但现在我们不能通过经验感悟去处理很多问题,只能通过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等去认识这些整体联系,不确定性的问题等等。
要认识整体联系或控制一些非固定模式,不确定性问题的基础是数据,但有数据就要互联。我们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去决策控制一些非模式、不确定性的问题,而且人工智能技术也是以数据为基础。
因此有了第三次数字化浪潮,早期的数据驱动过程,比如我们在企业里的数控机床加工过程就是数据驱动的。在数据驱动相关的一些问题中,现在我们强调数据驱动企业,我们讲数据化、智能制造,数据驱动,这是我觉得我们从事数据科学的人需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