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开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牛同行十二年导篇之九思维导图助写作 [复制链接]

1#

一个家庭,衣柜的管理水平,体现了主妇的家庭领导水平。在我家,衣柜向来是夫人领导天赋的天堂。她的大脑中,总有一幅衣物导图,一家三代六口人的四季衣服,按她的导图,过季的分类打包,当季的各归其位,摆放的井然有序。当你需要某件衣服时,短短的一二分钟,她总是有办法,像变戏法一样,把你需要的那件衣服,给你变出来。但那一天,她要不在家,你去找衣服,把衣柜像孙猴子大闹天宫般折腾一场,翻的一塌糊涂,还是不得要领,最后还要电话求援,人家电话中一指点江山,你一找就中。当然会留下柜内一片狼迹的现场,作为领导回来几天内密集教导你的把柄。想了想原因,是人家脑中有幅衣物管理图,管理是有班道的,而自己则是甩手掌柜,心里没有那张图,心底里没数,像玻璃瓶中的苍蝇无目标的乱撞,自然效果不会好到那里,受点气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的大脑的知识信息思考、存取,也需要有个结构科学的“衣柜”,帮助我们记录、规范、整合大脑中的知识,像衣物存放那样,把大脑中的海量知识,分类归档,对号入座,存放在结构科学的知识“衣柜”中,减轻我们记忆力的负担。也需要有一张知识的藏宝图,帮助我们快捷方便的图化、查阅、借阅、使用大脑“衣柜”中的知识,让我们轻松地从大脑的“知识衣柜”里,找到需要的信息。由国际著名脑力开发权威东尼、博赞在年出版的〈启动大脑〉一书中提出来的思维导图,就是我们在大脑中创意、记录、存储、检索知识的一个非常科学实用的知识“衣柜”及藏宝图。

最近,上三年级的牛儿,开始学习写作文了。小家伙写作文时不打草稿,硬碰硬的写到那算那,没有一个框的概念。一个五六百字的作文,能给你憋上二三个小时,写的太吃力了。我屡次和他讲,要先收素材,次列提纲,然后再按提纲打草稿,再后修改后再抄写出来。他老不得要领,始终我行我素。忽然有一天,我想起了思维导图,我当时的概念是,它可以把一本现成的书的要点,通过思维导图理出来,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在写作时,把自己想写几部分,每部分几个点,几个理,几个例,用思维导图先设计创意出图形化的大纲,然后,再按导图主脉要点,循序把它码出来呢?

一个网上冲浪的机会,让我有缘搜到了胡雅茹老师的〈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入门书〉。读过后,我的体会有四:思维导图的成功基础,要建立在水平思考、垂直思考、分类思考加曼陀罗思考的科学的思维原则上;思维导图的成功出发,要遵循吸收、传导、方向、与众不同、光线、动力的思维路线图,分层分步思考图化和行化;思维导图的成功应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落点在基本覆盖日常学习生活的创造型、整理型、提示型、沟通型四类实务应用;思维导图的成功习惯,要严格按照书上给出的工具、步骤和要求,一丝不苟的经过二十一次重复不出错而最终形成。

四个思维的原则

水平思考。这是一种非逻辑的、并联式的、扩散型的思考,是一个突破自我设限的独立与对错之外的思考,是典型的东方式的、文科式的思考。水平思考过程中,你可以通过自由联想,让思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想出的事件及人物演变的可能性越多越好。在水平思考过程中,你只需作迅速而又简单的判断,不需做审慎而且严密的定性,不考虑合理性,不遵循一定的规则,不用管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而是尽可能多的找出多个答案、多种可能性。水平思考要求得出的,的是框架性的创意,具体的可落地方案,就要靠下面的分类思考和垂直思考来解决。这种思考方式类似于学习型组织的头脑风暴、深度汇谈。

分类思考。这是水平思考后,垂直思考前,必须用好的一种思维方式。分类思考最重要的任务是把水平思考出来的创意进行合理的归类汇总,分出主要和次要的关系,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理出主脉之后分几大支脉及其每个支脉分几个层次。科学的分类是高水平的思维导图的基础。在思维导图中,把一类放在一起,视觉上会比原来的一盘散沙,更一目了然。

垂直思考。是一种逻辑式、串联式、收敛式思考,是一个要找透原因、辩清是非、找出办法的理科式思维,也是西方的哲学思维最拿手的用武之地。讲究顺序严谨,讲究逻辑推理的合理性,思考深度要追根究底,运用判断力一步一步进行,每一步骤都必须说出原因,而且要正确,最终强调要深入问题找出答案,并把焦点放在找到最根本的原因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垂直思考一般是在水平思考理出若干创意后,再就每个创意单兵教练,让它变成可执行、可量化、可考核、可评价的实施方案。

曼陀罗思考。曼陀罗是东方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西方的曼陀罗思考方式。这种思维模式告诉我们,思维导图上的主脉不能超过七加减二,也是多不过九,少最好五。这个跟我们的记忆宽度有关。短期记忆的最大容量是一次记忆七加减二的组块。超过的部分,短期记忆记不住。曼陀罗思考教导我们的是,观察一件事,从八个角度去观察,就已经涵盖所有的思考角度了。主脉不能超过个度。超了说明自己分类思考的不到位,需要补课。

水平思考,是寻找各种可能的方式,能否想出办法,跟几率有关。分类思考,是对你水平思考时海阔天空想到的那些创意进行合理归类,找到主脉,理清主脉下的支脉。垂直思考找的分类方案中最有可能的方式,思考的范围容易被限定;曼陀罗方式,最重要的就告诉你,如果需要分类,最好不要超过六加减二,超过了,大脑就招架不过来了。

生活中,上述四种思维都在自觉不自觉的应用之中。以你的孩子做数学题为例,他会先用水平思考来决定某一个题的解题方向与思考方向,试试看能不能解。如果这个方法解不出,他会继续运用水平思考方式,寻找新的方案。一旦找到解题方向,就会进行下一步的逻辑推理或计算,这时就是典型的垂直思考了。

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中,就有水平、垂直和分类思考模式的影子。如果一口井没有水了,水平思考会说:让我们到别的地方挖挖看,多挖几个地方,一定可以找到水。垂直思考会说:既然这里曾经有水,那就让我们再往下挖深一点,深一点的地方一定会找到水的。

我以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可能是一种思考原则的单打独斗,也可能是多种思考原则的复合应用。这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去灵活掌握,世上不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单华山一条道吗?

七阶段的思维路线图

书中的第八页,有一棵超强学习力的大树;书中的第七十八页,有个创造型思维导图的四阶段思维路线图。我以为,把这两个合起来,再参照全面质量管理“计划、实施、检查、总结”、“PDCA”循环,可以找到一条解决重大问题的完整思维路线图:

第一阶段,水平思考。要求你运用自己的观察力,无拘无束的阅读吸收,最大限度的找出解决一个问题的所有可能性。这一阶段的思考,完全可以天马行空,不限制创意的数量,不评判创意的对错,想到了,就写下来。这一阶段的思考成果,是些点子和创意,最终会形成如本书第七十九页那样包含所有创意但不分类的初始思维导图。

第二阶段,分类思考。运用举一反三的联想力,传导分类,把第一步形成的思维导图上的所有创意分析归类,确定思维导图上第一层主脉的数量,确实每条主脉下二层、三层、最多四到五层的支脉的归属。形成本书第七十九页第一阶段那样的带分类的第二张思维导图。分类思考,不单是对已有创意的简单分类,而是大脑里联想力作用的再一次修炼,一定会产生新的创意,一定要注意把分类思考时新产生的创意补进相应的主脉和支脉。

第三阶段,垂直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若干方向。这个阶段,要求你运用理解判断的逻辑力,对每个主脉列出的方案的可行性逐个进行初步分析评估,分析每个创意现阶段技术行不行,需要多少钱,需要什么人,需要多少时间等因素,剔除明显不合理、当下无条件实施的创意,找出所有可以落地的方案,形成第三阶段的思维导图。

第四阶段,水平加曼陀罗思考。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找到“自己想要的”、“创意加可被执行的方案”,按照“理想一点、上想一级、外想一圈、下想一层、前想一点,后想一点”的曼陀罗式思考角度,按照“5W2H"的分析方法,从人、事、时、地、因、法六个方面,对比排出方案的顺序。选出最优方案,形成以这个方案为中心的第四张思维导图。当然,这里要说的是,除最优方案外,如时间允许,我们至少还该选定二到三个备用方案,以备最优方案失手后,可以退一步求其次。

第五阶段,水平加垂直思考。任何方案的执行过程,都应该有严格按方案执行的垂直思考,没有高水平的行动力,没有团队在统一方案上步调一致的专注力,方案的成功可能就会事倍功半。此时的执行者,没有问题应注重垂直思考,一步不差的把方案落地。有问题时多进行水平思考,兼顾前后左右的协调,及时上报确定需要不需要对方案进行调整;此时的领导者,要多进行垂直思考,眼睛向下,身段向下,及时掌握及指导基层执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方案,引导方案的顺利落地。

第六阶段,曼陀罗思考加水平、垂直思考。任何方案都不会百分之百的圆满,都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执行中遇到重大的方案调整,需要先按曼陀罗思考模式,对相应的部分进行修改,然后,再与同一平面上的其它因素进行水平思考,对比分析,对需要调整的部分进行垂直思考,最终形成方案重大修改的后的新思维导图,形成可操作、可评价、可考核的新的执行方案。

第七阶段,分类思考加水平思考。方案执行完毕之后,要对方案的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反思总结有两步,一是将方案的实施结果与原方案的预计成果进行平面思考,对比找出不同及差异,二是通过垂直思考,将原方案的思维导图、修改方案的思维导图及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未修改思维导图的小变化,合三为一,形成这个事件最终的思维导图案例,以利下次再遇此类问题时,拿来主义,减少重复思维量。,

本书最复杂的创造型思维中的创意激荡型的有四个阶段,目标型的只有三个阶段,其它的则只有一个阶段。我认真看了一下,本书的思维导图,最终只停留在全面质量管理四阶段的第一阶段,二三四阶段,都没有涉及。我以为,第二三四阶段的执行、检查和总结三个环节,也需要应用这四种思维模式去提升能效。所以加进了后三个阶段,让四种思维原则在一件事的应用真正意义上闭了环。

六步走的导图画法

这本书对于思维导图的具体操作,介绍的简单、易懂,按书学习的可操作性很强。作者首先逐步说明了绘制一张系统化的思维导图,所需的准备工作和基本技巧,包含如何选择适当的笔和纸张;设定思维导图的主题、排列的形状、分支和线条、阅读的顺序、字体的大小;不同色彩的影响、插图的运用、符号的含义、关键词的选择、层次的安排等。

我以为,读思维导图的画法时,要注意六个实施步骤(书上的25-28页例图主脉有四条,所以后三条是画一条为一个步骤,我以为六七八都是重复的,可以合为一个,因为,如照书上的逻辑,是不有五个主脉就该有九个步骤,有六个主脉就该有十个步骤呢?我以为是可以合并的):

一是画出主题。要在纸的中心位置上画上主题,要求用常用的A4纸,横放。之所以横放,是因为我们的眼睛长在左右两边,视野大小是左右较宽上下较窄,如同电视和电影,现在的比例是16比9,比原来的4比3,更接近人的视野宽度。主题一定从中央开始。中心主题可加框,尽量别加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方与圆框,以打破我们旧有的思考习惯,不至于让自己被传统的图形无形中限制住了。

二是画上主脉。主脉由粗到细,写上主要的概念标题,以关键词方式填写。画上线条,线条长度等于字的长度。一条脉用一种颜色,字的颜色与线的颜色一样。从第二个层次开始,全部用细的线条。主脉的数量最好小于7加减2。主脉的层次最好小于4到5层。如果超过,证明我们对于内容的熟悉度还不够,或者是浓缩精华的工作做得不扎实,有些内容还可以再浓缩。主脉的排列一定是要放射性的,原因是大自然里的对像为了有效的传达,都会采用放射状的形式,如蒲公英不知风从那个方向来,所以长成立体的球状,那个方向来风,种子都可以被风带走。一个信息从大脑的神经元传到两个以上神经元时,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以放射状来达到同时传递的效果。主脉的阅读,不一定要是顺时针方向的,但主脉的排列一定是从上到下的,脉上的文字一定是从左到右的。字一定要在线上,一定要与线等长,字长线短不均衡,有东西未写完的不完整感觉。

三是画上辅助的文字的插图或剪贴的图片。能用图的尽量用图,记忆图用的是右脑,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记忆深度。大脑对图的吸收速度要比文字快许多,图是辅助了解文字的。要同时把图与文字放在线上,最好是跟着字的前后、后方、上方,不要在线的下方。插图的颜色不一定要和线字相同。插图里面要尽量填满颜色,颜色越丰富、越饱满,在大脑中的印象会越深。

四是延伸主要标题的内容。在主脉的各个支脉上填上次要的概念标题,以关键词的方式填上,画上分支,分支需要由粗到细的线条,跟主脉有区分。线条尽可能要画有律动感的曲线,不要用直尺画直线。要尽量用手拉出线条,你仔细观察大自然的东西,直线的存在是不是少之又少呢?一张纸的角上画不下时,可以拐个方向画,但还是要维持从上到下的阅读方向。关键词一定要简,不能把一句话都搬到图上。

五是画出其余主脉。一样是从粗到细,填上第二个主要概念的标题,并画上线条,再把次要的概念的标题以关键词的方式填上,画上插图,画上线条。如果你认为某个主脉或支脉比较重要,可把整个脉圈起来。当画错写错时,可直接在上面打个叉或用删除线划掉,然后在旁边重新写上或上正确的文字或图,不要涂成一团黑,画面清爽的图大脑容易记。最好的版面是字与线条的比例均衡。不要把时间过多的花在美化线条上。用手画思维导图的时候,会运用到我们的视觉记忆、空间记忆、动觉记忆,而用计算机只会用到我们的视觉和空间记忆,局限了大脑思考的灵活图,因此,要尽量用手来画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要尽量画在一张纸上,便于你了解事件的全部。

六是留下空白支脉。书上讲:当思考卡住时,可画一条空线,提醒自己还有需要加强或补齐的地方。我觉得:应该学习中国画的留白思维,在我们规划思维导图的主支脉分布时,在思维导图上留出备用空白主脉和支脉,以备后来需要增加调整时无缝进入,不影响全图的大格局而且,留白思维,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时时遵循的一条准则,如我们的日、周计划上的时间留白。我们生活中要有意无意的把一些事留出余地,给后来的历程、后来的人留些作为和生存的空间,等等。

四大类导图应用

作者在本书中,归类总结了四大类十余种思维导图的应用实例。

创造型思维导图。这是思维路线最长的一种应用,是想解决一件还不知如何处理的事时,经由一番思考后才有解答的过程,属于“从无到有”的思考方式。这类思维导图的应用重点展示创造力。用来处理数据不全或未知的管理事务,完成后可形成思考的轨迹,适合在脑力激荡、新产品开发、活动策划和未来目标的制订等四个方面的应用。比如我们在写一篇文章时,就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六步曲,先水平思考,穷尽一切可能想出自己能想出的所有写作素材和创意;然后,分类思考,将所想到素材和创意归纳成几条主脉,每个主脉下分几条支脉,放那些素材,形成文章的大纲,然后再按大纲一部分一部分、一段一段垂直思考,写成文章。写文章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主脉和支脉分类归纳的不合理之处,随时就会进行调整。最终写成文章后,还要将文章和思维图进行对照,修改为最终与文章内容一致的思维导图。文章和思维导图应放在一起,便于自己再写此类文章时参考。如果要出书,最好能够在书的前面或后面,加上本书的思维导图,便利于大家阅读。书中的第3-5页,吴英志老师用一篇推荐文及其推荐文的思维导图,给你如何在书上画出自己的文章或全书的思维导图,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整理型思维导图。属于“从有到有”的思考方式,需要应用我们大脑水平思考的分析与归纳能力,将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归纲,整理出合乎逻辑可以运用的信息,通常在规划日程表、整理阅读笔记、听讲笔记等三类应用。本书第87页那个一周日程表的思维导图,很有意思,特别适合小朋友们规划自己一周的时间时应用。这种图型周安排,对小朋友们来说,比起多数人常用的表格型或清单型日程表,阅读记忆方便了不少。本书第94页那张阅读《向宇宙下订单》的阅读思维导图,为我们记住一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实例。本书第91-页,举了五篇文章的原文、关键词选择及思维导图。喜欢阅读的书友们一定要认真的、反复的读一下,水平、垂直、分类思考一下,这是五个把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书思维导图化的工具性实例。

提示型思维导图。这是从有到无的思考方式。主要用于演讲提示和作文大纲两类应用。一是演讲提示的应用;是指演讲者手中有完整的讲的内容,但演讲时,只看思维导图上的少数的关键词,流畅的说出让别人听得懂的内容。二是写作大纲的应用:是在写作文时,透过大纲的制定,来提示自己写作的方向。书中的-页的几个作文思维导图,值得你和你的孩子共同研究,并能让孩子在自己的作文中具体的应用,养成图型提纲加文字文章的良好写作习惯。实质上,我更倾向把作文大纲放到从无到有的创造型思维导图中去。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个从无到有、创新加提示的过程:先创新写作思路及框架,再按此图去落实具体的文章,才是一篇文章的闭环思考过程。

沟通型思维导图。是从无到无的思考方式。两个人或若干人从对一个问题的无共识,到用思维导图为工具进行深度沟通,最终达到无异识。主要用于两大方面:一是用于讨论双方共同关心但尚无共同定见的事宜。讨论问题前,双方并无共识,两手空空,讨论过程中,对双方的提出的意见,可用创造型思维导图第一阶段的方式,通过无差别、无框架、无边界的水平思考,把双方的意见用思维导图记下来。在双方完全发表意见后,双方共同用分类思维对图上的所有意见进行筛选分类,形成共同认知的东西。二是在特定场合、规定时间内介绍推销自己。可以把自己的履历画成思维导图,拿一张小图,按人家规定的时间,把自己推销出去,本书的-14页的个人简历思维导图很有意思。小朋友们可以学习这种方式,用好每一次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高效率的向大家推销自己。《人生设计在童年》一书的作者,在孩子小学时,就开始引导孩子随时记录和整理自己的个人简历。他用的是清单式,没有思维导图式的直观好记。我个人的看法,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用清单式完整、具体的记录自己的每一个经历,再用思维导图科学的分类。一图一表,一个用来做个人简历完整原始资料的目录要点式清单,一个用来作为在正式场合向大家推销自己的工具。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你看人、看事、看问题的思维范式,是你大脑思考一个人、一件事、一个问题切入的角度、高度和长度。同样的一件事、一个人,换个角度看,结论会南辕北辙;站的高点看,会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发现;瞅得远点看,会算出当下做二百五的代价。

能够提升一个人科学、阳光、积极、系统的思维能力的书和工具,有很多,如〈第五项修炼〉一书中的系统思考,;如〈新思维范式〉中的站在山头看世界的思考角度;如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团队实验室的八大工具等。这些书,你在读这本书时,都可以找来一读。对于提升你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有好处的。

对于本书,我这篇文章,并没有全部照搬作者观点,加进了自己的思考,如思维路线图由四变七,思维导图的画法步骤由八变六,写文章的思维导图由整理型归类调到创造型归类。

真正的高见,是在建设性的批判性思维的环境下,靠多方的智慧而形成的。这个建设性,是指对真理和知识的良性互动,知性讨论,和而不同。而不是对对方的征服或同而不和,更不能像我们一些学者结*护短,人身攻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