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光书院
教师共读
深耕书海
乘风破浪
二年级组教师共读分享活动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
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
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
书——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一个人读书,
不如一群人思想的碰撞。
有理想的老师,都是有光的行者和思者。在星河,老师们常常手捧一本书,或读、或思、或分享,他们深耕书海,乘风破浪,为更美好的教学续航。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在星河,读书成为老师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今天,有光书院里有书香四溢,那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些书不宜一口气读下去,最好今日东取一鳞,明日西取一爪,有时间仔细玩索,有空闲仔细品尝。培根对此如是描述,“有些书是供咀嚼的。”而这本书就是这样可供细细咀嚼的书,也恰验证了“好书不厌百回读”。
深耕书海听经典之音
1
朗读者|杨黎丽(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今天,我们继续重温经典《给教师的建议》第12条,让我们一起聆听经典。
怎样使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检查家庭课业的那种不顺利的状况,使我苦恼了不止一年:在这一部分工作上,经常是把时间白白浪费了。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很熟悉这种情景:当被提问到的学生刚刚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有其余的学生就各干各的事情了;对回答进行思考的,顶多也不过是少数几个有可能被提问的学生。
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这种工作形式的优点,首次在于检查知识时用不着把学生都懂得的知识高声地重复一遍。教师有可能以简便的形式取得关于学生知识情况的信息。同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完全独立地工作。这里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运用;第二,教师有可能密切注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一直以来,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为什么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懒懒散散,不愿意去思考?在认真读完这条建议之后,我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第一主要在于我们布置的作业内容上,我们布置的作业往往是一些单纯性的知识性问题,缺少整合性的思考性的问题,学生做作业时,不需要综合思考;第二就是我们的批改只是将对错作为主要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惰性,懒于思考,甚至懒于做作业。因此,我们要想改变目前的局面,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立刻改变自己的观念!作业的目的应该定位在“将作业与知识的重新思考、扩充和加深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作业才会起到真正的作用,检查家庭作业才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在布置作业时也要做到“因材施教”。
“笔”耕书海,写经典之*
2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教师心中也有不同的教育解读。
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和我们分享感悟和体会。
王圣颖老师
“教师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使每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沉浸其中。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我读着,思考着,顿悟着: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让我明白了学生掌握知识不仅仅是目的,而应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必须手段及工具。教学的最高技巧在于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要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获取”知识即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
卢晶晶老师
再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给教师的建议》,对书中建议的理解越发深刻,共鸣亦愈发强烈!
读完开篇第一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在空白处随手写下3点感受。一是经验中的学生都是抽象的。丰富的经验积累,开展工作时固然能驾轻就熟,但一味地依赖经验,必将导致学生是你经验中的一个个抽象的学生,而非眼前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个别对待,对于孩子的表现多些事实的描述,情感的引导,少一些定性的评价。二是因材施教。“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教育教学中不应只有整齐划一的评价要求,应该也要多一些私人订制,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无限可能。三是挖掘学科魅力,让孩子沉浸其中。任何一门学科,我们都应当思考如何让孩子体验到学科本身的乐趣,内容的选择开发,学习方式的丰富,评价方式的多元,孩子进而被吸引,而非在奖励和惩罚中前行。
《给教师的建议》值得一读再读,更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前行。
唐学敏老师
第七条感悟: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往往教学者的定位如何,决定着过程、效果如何。面对“知识”这个概念应该有深入的理解—-运用。教学者传授知识主要努力做到让受教育者不要仅仅以获得知识为终极目标,也能让其所获得的成为成长、发展的手段。正如文中所提到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关于词的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认识、会写、记忆,更应该让其感知融入直至运用自如。为此,知识的传授不应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智力兴趣,而是能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
王晨姣老师
文中的有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许多教师看来,“知识”就是学生能够回答教学中的问题,谁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能把它倒出来,教师往往会把这类学生认为是教学中的优秀学生。这一现象,也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例如,作为一个新进的二年级英语老师,我很多时候再给学生讲一个有趣或者是关于课堂的小游戏,每个孩子眼里有充满着光,这些大小不一的可爱孩子们,他们的眼珠子里光芒闪烁。可是,我在讲授新单词或者文章的时候,尽管课件是多么的有趣,也往往也会看到他们那暗淡的光,让人很难受。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书中学到一个建议---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目的,而是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死的,不动的,而是要跟他们交流。例如,低年级教学最基础的就是‘词’,儿童在知识的阶梯上攀登中,是他迈出第一步也是通过词。那如果想要把知识从死的变成获得,可以借助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边红娟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
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纷纷”一词时,孩子们起初是困惑的表情。通过朗读、启发、联想,终于有几只小手试探地举起来了。惊喜之余,我赶紧请Y小朋友来回答,充满期待的等待他的诠释。他语序颠倒,手舞足蹈地比划了半天,发现老师和同学们神情迷茫时,他急得冒汗。听着听着,我知道他理解了这个词语,他的一句“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为这个词完美收官。阅读经典,反思自己,这样的设计在我的课堂上还太少、太碎,唯一的策略就是学习、思考、不断精进。
张小晴老师
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
“智”耕书海,绘经典之魅
3
“心”耕书海,阅经典之韵
4
读书过程中,每位老师用文字记录下阅读的感悟。墨香伴书香,使我们的阅读更富内涵,更有韵味。
与书籍携手同行,
开启崭新的心灵之旅。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我们的课堂将充满智慧。
洒下教育的一路书香,
走出更为厚重的教育人生。
撰稿:星河实验小学二年级组
编辑:严维娇
审核:潘香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