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发展趋势:从法国视角看
——卡罗尔·塔龙-于贡教授与周宪教授的访谈
[法]卡罗尔·塔龙-于贡周宪
作者简介
卡罗尔?塔龙-于贡*
(CaroleTalon-Hugon)
法国尼斯大学哲学系教授
法国美学会会长
周宪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卡罗尔?塔龙-于贡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文化和美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中西比较美学亦有兴趣。年5月再次受邀访问南京大学,并做了系列讲座。访问期间,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周宪教授与塔龙-于贡教授进行了此次访谈。
*译者:吴伊瑶,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艺术史专业硕士生。
卡罗尔·塔龙-于贡教授在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做讲座周宪教授(以下简称周):欢迎并感谢塔龙-于贡教授再次来访,教授已经来访中国多次,我们也有一些合作。今天想借此机会和您聊一些关于美学的问题。首先想请问教授,据您的观察,西方美学在21世纪的发展有哪些重要的趋势或倾向?卡罗尔·塔龙-于贡教授(以下简称塔龙-于贡):如果我们将当代美学视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中便包含了不同的分支。包括面向艺术又不局限于艺术的美学思考、自然或环境美学、设计美学,以及广义的创作美学,其研究对象是诸形式的、独立于艺术范畴之外的创造,比如文化产业、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诸多衍生发展等。上述是宏观层面的。确切地就我自己而言,我目前在做的研究是对艺术知识论及其历史发展的反思。展开来说,自从十八世纪在欧洲出现了“美的艺术”之后,随之而来是三个学科的萌生:艺术史、美学(或艺术哲学)、艺术批评。基于此,我当下研究的第一条线索,就是探究这三个领域发展与演变至今的过程及脉络,三个领域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以及其他相关领域是如何与上述领域产生交叉的,比如艺术社会学、视觉研究、艺术科学等。第二条线索是从知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这每一个单独的领域,关涉其研究方法、论证形式、例证形式、真理规则等。举例而言,从艺术史研究的内部来看,存在多种研究趋势,比如鉴赏传统与实证主义艺术史传统的对立。第三条我十分感兴趣的研究线索是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上述我所说的都是基于欧洲思想与视角,但是通过和你们的交流,我非常想比较这些学科的发展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历史脉络,比如对于中国而言,艺术史的学科概念何时开始形成,对其展开的研究何时兴起,又是在何时进入大学的研究视阈;在中国,艺术批评的形式为何?这次来中国和一些学生也有过交流,我发现他们都有些比较美学的考虑,这也是我的研究兴趣所在。周:中国传统美学有两段历史分期,分别是古代的美学系统以及从晚清开始的现代体系,您想了解的是哪个美学体系?塔龙-于贡:我对这两段历史时期的美学体系都很感兴趣,但是各有侧重。关于艺术知识论及其历史发展的研究,相应的中国部分我所关心的是从晚清开始的现代美学体系;但就像参观上海博物馆时看到的那些具有千年历史的青铜器、瓷器等艺术品所启发我的。从更笼统的角度来看,在“美的艺术”这一概念被确立之前的艺术形式、一种关于“美”的历史、一种在艺术这一概念开始出现混淆之前的形式的历史,这些都应该被探究。周:中国艺术的特点与西方有很大的区别。与西方自希腊时期开始集中于对美的研究大不相同的是,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美(beauty)”的概念并不重要。中国艺术中最玄妙、最重要的概念是“妙”,按照老子的说法“妙不可言”,“妙”是无法言说的。中国美学有两大分支,一支以儒家为代表,被视为正统的美学,另一支则是以道家为代表,扮演着边缘的反叛角色,区别于正统的、封建的观念。但是,中国美学界比较通常的看法是,儒家的思想不能代表中国美学最核心的东西,道家的思想才是中国美学最重要的。这个领域有很多延伸,比如发展出了中国的水墨画,将黑白两色视为最高境界,这就与道家哲学相关。如果您有兴趣,我们可以合作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比较美学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每一段都有不同的变化,但我们通常认为,最早是“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美学,但中国美学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恰是中国发展最黑暗的时期,也就是唐朝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在公元3世纪早期到6世纪末期,这一时期基本奠定了中国艺术后来发展的大致趋势。我给您举个例子,中国有一位美学家,也是我的老师宗白华教授,他说,如果我们讨论中国美学中的“美”,有这样两种,一种叫“错彩流金”,很花哨,比如京剧的脸谱及服饰、年画等,但他还说,中国认为最高的“美”是什么呢?中国人不喜欢金和银,所以玉被认为是最高贵的;瓷器也有很多种,比如粉彩、青花瓷,但最受中国人推崇的是宋代的白瓷,什么图饰都没有。这一观念和西方完全不一样,中国古代没有油画,没有在色彩方面发展。唐宋时期有一种绘画被称为“青绿山水”,但这种绘画却在中国被视为低一等的绘画样式,只有水墨画的黑白世界才是最的境界。这就是中国艺术独特的、区别于西方的地方。我们继续,今天的美学知识生产已经高度体制化了,有赖于各种各样的学术体制。我想知道的是,在法国是不是存在体制内外两个不同的学术阵营,因为我们知道大多数美学家是在大学中研究或教授哲学,但也有些学者则在体制之外,比如斯蒂格勒(BernardStiegler)就不在大学里,他曾和我说,大学里的哲学已经基本死亡,因为这些学者只服务于体制,所以“法国也没有什么哲学家了”,像他这样体制外的哲学家也很难生存。所以我想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首先是否存在这样两个不同的阵营,其次,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多来自于体制外还是体制内?塔龙-于贡:大部分情况下,当下在法国究竟是谁在研究美学呢?我了解几乎所有在法国出版美学专著的那些人,我也清楚法国会有哪些美学研讨会,基于我的认识,大部分研究美学的人还是隶属于大学。伊夫·米肖(YvesMichaud)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曾是索邦大学的美学教授,也曾是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院长,可以说他是当今最杰出的美学家之一,而他是隶属于大学的。其实大部分出版美学专著的研究者都身处大学的体制之中,比如米歇尔·昂弗莱(MichelOnfray),雅克·朗西埃(JacquesRancière),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oisLyotard),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这些都是属于大学体制内的作者。也有一部分人处于一种边缘状态,美学作为他们研究的一个部分并不占据他们研究内容的全部,他们也讨论艺术,但只是有所涉及。比如斯蒂格勒。据我的理解,他的思想是有关*治哲学的,而不是美学。所以我认为当代的法国美学还是活跃在大学范围内的。周:20世纪下半叶主要是法国理论(FrenchTheory)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比如福柯、德里达、拉康、阿尔都塞、巴特等人,影响了西方甚至全世界。现在我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是,法国理论已经终结了。而又兴起的一些新人物,比如巴迪欧和朗西埃。因此我想请教,您是怎么看待法国理论及的发展的,是否有复兴的可能?或者是否存在新一代年轻的法国理论家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