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科治疗好吗 http://pf.39.net/bdfyy/tslf/在网络上找一个人,一般你会有一个事情,或者要达成一个目的。这可以当成一种价值的索取,除非你能让对方很快看到你的价值,否则交流往往是不对等的,因为你是在榨取对方的脑力。
“在么?”
“在不在?”
“你好,在么?”
……
这些开场是不是烂熟到不行?这大概是PC互联网时代给我们的习惯,因为对方不是随时在线的,而且企鹅也可能有延时,头像是亮的,其实人已经下线了,还有另外一个就是隐身,在线对你隐身,隐身对你可见。这些滴滴声伴随着你对对方是否在线的纠结,伴随着你的青春记忆,刻在了行为模式的基因里。
所以我们想和对方有个开场,问个在么,往往是内心的一种安全感。但是现在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么做就有点不符合时宜了。第一个时人们接触即时通信软件的时间更多了,第二个是,信息增多,人们给一个事件分配的时间少了。
如果学习过TCP协议三次握手的话,一个在么相当于是发了一个同步SYN报文,然后“在么”发送者也期待一个“在”或者其他形式的响应,于是才会进入后期的回话。这种三次握手的机制,我觉得主要是来自于以前的网络不稳定,所以我们需要很多次“我爱你”的确认才能真正干一些事情,但是我觉得现在到了4G时代,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网络已经比以前稳定许多,还因为这个不够效率。
以前我们上网要找一台联网的电脑,于是可能是专属时间专门分配,你坐在电脑前面老老实实的,拿来聊天说话,于是你会盯着一个窗口看到对方正在输入好高兴啊。但是现在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