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七少爷还是个宝宝的时候,七太太就把当时热门的早教机构都走了个遍,然后写成了2篇超长攻略,相信很多老读者都有看过。时隔几年,最近七太太带着七小妹又重新把早教市场走了一圈。我发现,早教机构的选择是越来越多了,但是水分也越来越多。为了瓜分家长们口袋里的银子,早教机构都用了哪些销售话术来套路你呢?
01感统失调
谁家的宝宝没有一点让父母头疼的小问题呢?
但是,在某些早教机构的销售话术中,所有的小问题都可以被装进“感统失调”的框里:
太好动?失调;不爱动?失调。不听规矩?失调;太执着秩序?失调。注意力不集中?失调;过度专注,叫名字不答应?也失调。如果宝宝是剖腹产的?那十有八九都失调!实际上,“感统失调”是需要经过非常复杂的临床诊断的,学术界至今也没有成体系的理论,美国儿科协会也并未把它纳入最新的《DMA-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就凭早教班老师的几句话,就能断定孩子需要进行“感统训练”?这恐怕也太儿戏了些。
最近七太太带着七小妹去体验了一家运动类的早教机构,老师一再跟我推销他们能训练感统当中的“前庭觉”。七太太完全认同运动对孩子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仅仅是“运动”二字,恐怕很难从家长的口袋里掏出上万元的学费。而套上了“感统失调”这个听上去很严重的帽子之后,说不定家长一焦虑就付费了。
训练前庭觉其实没那么深奥,我们自己在家也可以做得到,比如抱着宝宝旋转、荡秋千、跳跃、翻滚,让宝宝骑在爸爸肩膀上练习平衡,这些都能刺激孩子的前庭觉,还能增加亲子互动呢。
02社交启蒙
虽说二胎开放了,但很多家庭也还是只有一个宝贝,于是孩子的“社交”问题,也成了父母们心中的一个痛点。
重视孩子的社交是好事,但如果某些早教班鼓吹能给宝宝做社交启蒙,那可就要当心了。这里,七太太要给大家科普一个名词,叫做“平行游戏”。这是幼儿进行社会性游戏的初级形式,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幼儿在一起玩,他们玩同样的或相似的玩具和游戏,但是过程中幼儿各玩各的,有时相互模仿,微笑,搭话,但是他们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合作行为,或一起玩的倾向。
其实,3岁前的孩子就是以“平行游戏”为主的,并没有真正意义的社交。即使是在七太太这样的二胎家庭里,七少爷和七小妹也常常是各自各地玩自己的玩具。
把孩子们放在一起玩耍自然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比如说,七小妹就默默地观察和模仿哥哥,学会了很多东西。前段时间七少爷在练习拼音,有一天七小妹忽然就在旁边清晰地念出了“ie、üe、er”,真是吓了我一大跳。
宝宝天生就拥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为此,我们为孩子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是应该的。但若是把宝宝的“社交”吹成了一件需要付大钱才能得到“启蒙”的事情,那就真的是吹过了。
03双语早教
越来越多家长都很重视宝宝的英语启蒙,所以,早教班套上一个“双语早教”的噱头,收费就马上能提一个档次。
“双语早教”真的有用吗?这里,七太太又要给大家科普一个名词,叫做“语言暴露时间”。研究证明,如果孩子一天当中听到一门语言的时间比例不足35%,就无法向习得母语那样习得一门外语。
所以,仅仅指望一周上一两节早教课,就让宝宝得到英语启蒙,那就实在是太不靠谱了。孩子也许能够偶尔跟着老师蹦出一些很简单的单词,或跟着英文指令做出一些简单的动作,但是,那也只能算是模仿和条件反射,距离听懂英语,还差了十万八千里呢。
更残酷的是,对于家里没有英语环境的宝宝来说,双语早教里的英文,甚至还会被孩子的大脑自动当作杂音过滤掉,也就是说全当耳边风了。
讲到这里,七太太又忍不住要吐槽一下上面提过的那家运动型早教机构,他们家的“双语”也实在是太尬了。毕竟是运动早教,所以他们招聘的老师都是运动专业出身的,师资结构决定了他们强的就是运动,而绝不是英语。但机构为了卖“双语”的概念,硬是逼着体育老师用英语来给孩子上课,这也太难为他们了!何必呢?作为家长,我也不想说,孩子的英语是体育老师教的呀~~
04智力开发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聪明,但是上早教班就能让孩子提高智力水平,学到很多知识吗?
其实不然。早教并不是低龄化的学科教育,早教最核心的作用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帮助新手父母学会如何科学地养育孩子。
但是,有些早教班却抓住了父母们“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把早教的意义扭曲成给孩子过早地灌输所谓的知识,让孩子通过并不符合心智发育的方法去认字、背诗、速算等等。
因为这些学习效果容易“外化”,在短时间内,就能把孩子训练成“看上去”有超越同龄人的“知识水平”。啧啧,九代单传出了一个“神童”!父母们的虚荣心一激灵,也就心甘情愿地掏钱了。
殊不知,孩子死记硬背的这些“知识”,根本就是不过脑子的瞬时记忆,不仅很快就会忘掉,而且还浪费了孩子本该尽情玩耍的珍贵时光。
别忘了“伤仲永”的教训。任何打着智力开发、脑力开发旗号的早教班,都是耍流氓。
05专注力训练
跟运动类的早教机构正好相反,还有一些早教机构吸引的是一些好动宝宝的家长,他们深谙家长们都希望能有个安静的“乖孩子”,于是,他们宣称能“让孩子坐得住”,训练好孩子的专注力,以后学习就不用操心了。
可是,科学研究发现,宝宝到了4岁,能连续专注一件事情的平均时间也仅有5分钟。于是,那些早教机构为了让家长看到宝宝“坐得住”,就只能在短短的课堂上,不断快速地变化道具和游戏项目来吸引孩子。
但是,每样东西都玩一下就收走了,这反而让孩子无法专心地找到自己为之感兴趣的事情,也无法继续深入地探索下去。这跟培养专注力正好是背道而驰的。
在孩子的早教启蒙阶段,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而不是让孩子乖乖地坐下来,“专注”在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以上这5个“伪概念”,都常常出现在早教机构的销售话术当中。
并不是说,早教机构提到了这些概念,就能断定这些机构不能报读,而是说,当大家听到这些词的时候,不妨多留个心眼,别轻易地被套路进去。这些概念,都不值得家长花大钱去埋单。
早教机构自己的“营销点”,跟我们上早教的实际“需求点”,往往不是完全一致的。比如机构可能在拼命推销感统训练,但其实我们的需求点就只是想找个安全又宽敞的地方,给孩子充分放电而已。若能满足需求,再考虑费用问题,适合自己就可以了。
何况,早教有很多的方式,报早教班也只是其中的一个选择而已。
如果你希望帮孩子报一个早教班,七太太再给你3个小提醒:
01、老师都是专业的吗?
早教机构发展得太快,但是国内的教育体系里却并没有“早教”这个专业,最接近的可能也就是“学前专业”毕业的老师了。
据我一位曾在某智能早教机构当老师的朋友爆料说,他们当时根本就不需要经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只是简单地学习了一下教具的使用和上课流程,就直接可以给孩子带课了。对于很多名气不大、资源不多的早教机构来说,师资培训不到位,几乎是一种常态。
所以,七太太建议大家在试课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了解老师的水平,很多刚入行的年轻妹子,可能带孩子的水平还不如你呢。
02、如何设定期望值?
没有一家早教机构是全能的,每一家都有自己优缺点,所以从一开始,就要设定好自己能付出多少,希望从中能得到什么。
需求和机构的特点相匹配,才能建立起适合的期望值。比如想让孩子学英语,就应该去英语机构,期望在双语早教机构里学英语,那就是属于期望值不当了。
03、孩子喜欢才是王道
其实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能表达自己喜欢什么了。不要强迫孩子,多观察孩子,在早教启蒙阶段,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
当你不知道该给孩子选什么的时候,不要自己在那纠结,你需要做的是多给孩子提供体验的机会,然后,让孩子带领你做选择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