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的两大误区
其一,专家告诉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从本质上搞懂知识到底从何而来——知识是因为生产实践才被发现的,会因为现实情景而熠熠生辉,更因为联系和迁移变得生机勃勃。
其二,我们对于理解的认识存在着误区,认为背诵了、听懂了就是理解知识了。事实上,孩子们只是学习了虚假的知识,不是用思维和技能,而是靠记忆,时间一久,很快就遗忘了。
美国学者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也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写道,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陶行
孩子在新蒙式多元宝盒课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想办法解决问题,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他能尝试从解决问题中抽象出核心的经验,这些核心经验将来可以迁移至他解决其他类似问题中,这就是重要的学习。而不是过去我们所认为的孩子能说出来多少拼音,能计算几加几才是学习。反过来说,孩子能计算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中央教科所的周老师曾到农村的一个学前班看活动。她看的第一节课就是数学。这个班的老师上数学课与小学数学课基本上差不多。孩子做加减运算非常快,准确率也很高。到了下午自由活动时,孩子们用当地一些自然材料做粘贴画。有一个孩子粘了一个头像。周老师问这个孩子粘的是什么,孩子回答说是妈妈的头像。周老师又问他粘妈妈这边的眉毛用了多少个瓜子皮,他进行点数并告诉了周老师数量。周老师接着问他粘妈妈另一边的眉毛用了多少个瓜子皮,孩子接着进行了点数。周老师问他粘妈妈两边的眉毛一共用了多少瓜子皮,他于是从一边眉毛的瓜子皮数到另一边。周老师很诧异,问他:“上午的数学课,你们不是学了加减法吗?你能不能将妈妈两边眉毛的瓜子皮数量加一下,看一共是多少?不要从头数到尾”。孩子瞪着她看了很久,接着从头开始数。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虽然记住了加减运算,但是他并没有真正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迷信能说出来的知识,能说出来的知识也许是死记硬背下来的,它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真正的理解,对于幼儿来说,既需要直接感知、动手操作,也需要动脑筋思考。
(图文转发自多元宝盒·如有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