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学习究竟是什么》
作者:万维钢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导读
这是一个需要通才的时代,外行可能比专家还厉害。为什么会这样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复杂问题需要多个专业的知识,单一眼界和技能的专家就会显得窘迫,而通才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复杂问题和不确定的局面。
成为一个通才是有迹可循的,你只需要掌握相应的实用方法,就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推动自己逐步成长,激发你的创造力。专才讲究学习的深度,而通才需要学习的广度,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成为最有创造力的那一类人。
万维钢
科学作家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
著有《高手》及《万万没想到》
01
天才不可复制,但你可以选择成为通才
▲图片来源:BeatriceCerocchi
21世纪什么人才最贵?答案是天才,因为天赋无法复制,是稀缺资源。而第二贵的,则是多面手。在NASA担任宇航员的斯多里·马斯格雷夫每个月有3医院给病人做手术,他同时也是数学学士、医学博士、文学硕士。当哈勃望远镜出了问题,他还可以通过三次太空行走修好哈勃望远镜。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就需要更多专才(Specialist),教育系统培养的也是专才,但真正值钱的却是通才(Generalist)。
成为通才很难刻意,你很难抱着实用的目的学习广泛的知识。“XX知识到底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错的,你最应该关心的是你对什么感兴趣。真正的斜杠青年追求的不是简历上多几个斜杠,而是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把知识本身当做回报。
现代社会的传统学校教育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文科生从事商业、法律和文案之类的工作,理科生从事工程师、科学家之类的工作。然而,真正能够改变一个人和改变一个社会的自由技艺(Liberalarts)恰恰是不分工的,它不为任何具体的职业做准备,而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自由技艺是比专业技能更高级的知识,往小了说它是“软实力”,往大了说它便是“屠龙术”。
《华尔街日报》曾针对美国各大公司做调查统计,有93%的公司认为有三个自由技艺比任何本科专业更重要,那便是批判性思维、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人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也就是独立思考能力。而交流不止是说服别人,更重要的是你的交流“风格”。风格的反面是机械化,它是非常人性化的东西,是一种有个性并且可以让人产生共鸣的交流能力。而所谓“解决问题”,并不是解开数学方程式,而是在复杂世界里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
掌握批判性思维让你建立正确的认识,学会交流风格你就能让别人接受你的认识。再加上各种解决问题的手段,就算你不去统治别人,也不至于被人统治。
“二战”结束后,专才重要性越来越强,世界的确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但到年,专才的重要性就到顶了,然后剧烈下降,通才变得越来越重要。互联网出现后,专业知识越来越容易被得到,专才的稀缺性进一步下降。现在的世界,通才已经压过了专才。
那么,通才是如何工作的呢?
任天堂原本是一家日本卖花札纸牌的公司,年,公司聘请了一个叫做横井*平的电子工程师来设计游戏,从此让任天堂成为享誉全球的游戏公司。
横井*平是一个有哲学思想的人,他的爱好特别多,他设计的第一个爆款产品“超级怪手”是一个可以伸缩的能夹东西的机械手,他还发明了读取电流强度的“爱情测试仪”。他在火车上看到有人玩计算器,就发明了第一台手持游戏机,这款产品最终发展成了著名的Gameboy,不仅价格便宜,而且摔不坏,成为任天堂的明星产品。
横井*平的哲学一直影响任天堂到今天,他让我们明白:通才的创新并不仅仅来自于更快、更高、更强的硬件,更来自于人的思想。
02
通才的创造力来自于发散思维
▲图片来源:BeatriceCerocchi
横井*平这样的通才往往具有异于常人的创造力,而支持他迸发灵感的则是令人惊叹的发散思维。
很多教育家呼吁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在2分钟内写下砖头的50种用法的“发散思维”总是被认为比老老实实做题的“集中思维”更高级。人们通常认为能把题目做对的人更有用,但考察各种发明创造的传说,你会发现关键那一步的确是发散思维在起作用。
把题做对的“集中思维”最需要的是专注,它把我们的大脑变成一台单进程的计算机,任何分心都会降低效率。专注是大脑的基本功,无法专注思考就不能掌握操作规则和理解抽象概念,任何想要在脑力领域有所成就的人都需要训练专注的功夫。
但是“集中思维”有很大的局限。它在处理新想法时很容易进入现成的套路,如果解决问题的答案就在那里,大脑就会很快解决它。所以专业水平越高的人,越容易发生这样的集中思维,他们的大脑里已经有很多现成的高速公路,这就是“套路深”的好处。但如果问题的答案不在这些套路里,集中思维就会陷入“定势效应”(EinstellungEffect),变成当局者迷,这就是集中思维的弊端。
跳出思维定势来解决问题,你就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去别的地方寻找答案。专家往往会有很强的思维定势,所以主动进行发散思维就非常有必要,你可能需要放下手中的工作出去散步,或者找个人讨论,总之就是要主动停止集中思维,去期待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一点都不神秘,它和集中思维无非就是人脑的两种工作模式,都需要下功夫训练才能发挥作用。事实上,集中思维才是脑力工作者的本钱,只有集中思维才能掌握套路和抽象概念,本能让你的脑子里事先有一个“答案区”,如果没有这个答案区,你也找不到答案。
大多数工作都是循规蹈矩而已,所以学校教育确实都专注于集中思维,练的都是基本功。有了这些基本功,想要发散一下其实并不难,但你不能指望在学校学,而应该自己主动实践。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教训,便是每个人都要学会合理使用自己的大脑,不要把大脑当成黑箱,要把它当成工具。根据不同的情况主动切换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关键词是——主动!
03
跳出思维定势需要学会暂时不思考
▲图片来源:BeatriceCerocchi
如何主动发挥你的发散思维跳出思维定势呢?蒂姆·哈福德(TimHarford)在《混乱》(Messy)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办法是“任意的震动”,也就是随机地从外部找到一个方向来想问题。奥克利在《学习之道》这本书里做了很多调研,最后总结出一个办法是干脆什么都不想。
这就是发散思维的重大特点——它可以在后台无意识地运行。意识是人脑各种活动的一部分,大脑中的神经元随时都在进行你没有意识到的连接,有时候你明明没有想那个问题,却忽然有了灵感,也就是头脑中的问题自己跑去了答案区。
数学家张益唐想到孪生素数猜想证明的关键一步时,他正在朋友家的后院抽烟,突然之间灵感就来了。但张益唐没有将这种灵感神秘化,他说“好的灵感离不开长期思考的沉淀”,必须先有大量的集中思维在大脑中做好储备。虽然他没有主动思考,但他的大脑从未停止思考。
很多创新者都是在散步、洗澡、看电影等事情中突然获得灵感,史蒂文·约翰逊(StevenJohnson)将这种发散思维获得的灵感称为“慢且直”(slowhunch),也就是说灵感不是轻易产生的,在此之前你必须要在此问题上花费大量的集中思考的时间。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思维过程就像是用砖头砌墙,集中思维让各种新想法、新概念在大脑中生根发芽,形成砖头。发散思维则用水泥将砖头连接起来,没有砖头或者没有水泥都不行。
发散思维需要时间。人脑不像计算机的存储器能够瞬间记录信息,大脑是肉长的,就像砌墙时也需要时间让水泥风干,墙才能结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习一项新技能时,开始时总觉得别扭,过段时间,哪怕只是睡一觉或者隔一天,再拿起来反而感觉好很多,这一小段间隔期对于大脑非常重要。
据此我们知道,学习知识并不是越快越好,复杂的技能需要时间间隔。
“短期工作记忆”相当于计算机内存,是完成一项具体工作时大脑随时使用的技艺。“长期工作记忆”相当于硬盘,是我们平时的知识储备。
所谓学习,就是把进入大脑的短期工作记忆内容强化吸收,写进长期工作记忆之中的过程。所谓创新,就是把长期工作记忆中的相关内容调取出来,放在短期工作记忆里,跟新信息形成配合的过程。
集中思维就是在此时此刻的短期工作记忆里强化这个新信息。而发散思维,是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之间的通道。所以主动切换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对于普通人来说难处在于这么专注于集中思维,而对于“职业选手”来说关键在于学会暂时不思考。
04
学会“不”集中注意力
▲图片来源:BeatriceCerocchi
我们听了太多集中注意力的道理,但不集中注意力也一样重要。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如果不擅长不集中注意力,你就不擅长集中注意力。
史里尼·皮莱(SriniPillay)的研究表明,当你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你就在消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