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区分生活与工作是个误区?
在分享《讲好你的故事》作者沈文才老师的观点前,我想先讲个李安导演的小故事。如今,我们熟识的李安是荣获奥斯卡的国际大导演。但在他的起步阶段,拍《推手》时,因为没法追加预算,只得从自个儿家里搬来大半的家具——结婚时的对联、锅碗瓢盆什么的,结果都在男主角砸厨房的那场戏里给毁了。后来《推手》的制片人徐立功到李安家里吃饭,还奇怪李安家怎么穷得连张餐桌都没有。李安告诉他:“你没看到《推手》里那张被砸烂的餐桌?”
如果说拍《推手》时,李安是把生活中的家具等物质都投入工作了,那到了拍《喜宴》,则是把自己的朋友熟人都拉来充当喜宴的宾客。甚至戏中的纽约市*府的公证结婚、婚礼上的闹酒花招、父亲的训话、母亲的悲喜交加,几乎就是李安的经验自述。
可以说,哪怕天才如李安,全心投入工作时,也是无法与生活切分的。也许你会说,李安导演做的是创作工作,所以生活经验和创作工作没法切分。我们普通人的职业可以区分生活与工作。这恰恰是误区所在。
一方面,从客观角度,即时通讯工具的发达,让很多工作其实没了严格意义的下班时间,有笔记本电脑有手机就得工作。另一方面,主观角度,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从事的都不是纯体力劳动,无论是行*、销售、运营、开发、设计,都免不了动用脑力,或者人际交往。生活的经验,可以融入工作中;朋友的朋友也可能为我们带来商机或新的工作机会。
为此,《讲好你的故事》作者沈文才老师提出了他的洞见,“我们应该避免过于明确地将工作和生活分开。如果我们在其中一个场景下不快乐,那么在另一个场景下也不会快乐。因此我在这本书中提出,我们应当努力把个人兴趣融入工作,积极实现工作与生活的融合,而不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同时,他也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我最有感触的是这两个方面。
(1)把兴趣爱好融入工作,广结职场善缘
用快餐店的套餐来打比方。套餐里通常有一个汉堡、一包薯条和一杯可乐。汉堡就像你的王牌特长,薯条是次要专长,而可乐是你的兴趣爱好。——《讲好你的故事》
“年,总部想把我调到香港,但我更喜欢上海,因为这里的金融市场前景广阔。幸运的是,我积极开展培训课程,认识了国内的销售负责人,于是我打“莫总,我帮您做过员工培训,还帮您的客户活动拍过照。我能不能过来给您打工?”他欣然同意。我搬到了上海,成立了金融衍生品小组。那段时间是我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我见证了中国银行业的开放以及人民币与美元脱钩。”
沈文才老师,通过自己的摄影和演讲兴趣,为其他部门帮忙,广结善缘,获得了跨部门跨地域调动的机会。因为把兴趣融入工作,他增加了和高层负责人的联系契机,比起同一热门职位的竞争者们,沈文才老师提前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化技能以及人际技能。在专业技能过关的同时,这些软技能令他脱颖而出。
(2)把不幸变得有幸,出差也可以享受生活
沈文才老师的工作经常要出差,总是会打破已有的休假安排。面对这个情况,沈文才老师,扭转心态,把不幸变得有幸。利用出差,吃遍了亚洲美食;遇到临时行程变动,就改去结识当地的高质量联系人,或者考察房产投资机会等。
卓越人士和庸才的区别,就在于面临低谷时,一个选择扭亏为盈,一个却自怨自艾。
《讲好你的故事》的作者沈文才老师,之所以能在事业成功的同时,生活幸福感也很高,是因为他真正践行了这些理念。愿我们都忙着更好地工作,更好的生活,让loser去忙着找借口。#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