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开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我们的起点位于哪里并不能决定最终能站在哪
TUhjnbcbe - 2023/3/24 20:14:00

关于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曾流传着这样一个逸闻。有一天曾国藩在家里的书房背诵文章,背诵了很多遍,就是背不下来。这时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有一个梁上小偷,深夜潜入家中,准备这家人睡着了偷点东西,但是没有想到,曾国藩这篇课文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在房梁上睡了两觉,醒来一看,曾国藩还在那里背书。

曾国藩

小偷听曾国藩背了一遍又一遍,实在是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下来,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着我给你背一遍。”说完,从头背到尾,然后,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门口目瞪口呆。

这个故事我们可能都听过,虽然曾国藩小时候看上去“天分不够”的样子,但是他却从未就此深信自己就是“天生愚笨”,他从没有停止努力。一步步踏实向前走,尽管小时候看起来“天分不够”,但是一点儿也没有耽误他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和胡林翼并称“曾胡”。甚至他的仕途,用不可思议来形容也不为过。因为他从一个进士到官居二品的*机大臣,用了十年时间,十年间他连跃七级。

曾国藩一步一步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路向前走。没有被当初所谓的“天分不够”所禁锢,而是相信自己有可能,于是打破各种限制,加以勤勉和努力,最后成就了自己。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可能,而我们就是那个去创造可能性的人,能够创造出多少种可能取决于我们自己。

《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

即使我们没有可能成为大师,但是我们依然有可能过好自己的人生。我们要相信,自己有无限可能。《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这本书的作者吉姆·奎克结合自身经历和经他帮助成功过的案例,告诉我们“脑力没有边界,人生有无限可能”。

你有没有经常被别人说“你做不到的!”有没有经常被贴上“不可能”的标签。《无限可能》的作者吉姆·奎克,因为童年的一次意外,脑部受了损伤,痊愈恢复之后不能像以前那样进行正常的阅读,沟通,学习遭遇重重困难,整个人也和受伤之前判若两人,老师说他是“脑子坏掉的孩子。”那期间他他唯一能找到心灵慰藉的就是那些关于“超级英雄”的漫画书。

人的大脑是复杂的

后来他通过他独创的“元学习”方法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脑力水平,而且每年都有20多万人得到他的帮助突破自我从而获益,他也成为了世界级的记忆力专家和大脑教练。他独创的脑力开发方法影响了许多著名人士: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网球运动员诺瓦克·德约科维奇、漫威之父斯坦·李他们都从中获益。他开通的在线课程被多个国家的学生学习,他主持的节目《奎克大脑》一直稳居iTunes教育培训节目前列。

吉姆·奎克将他多年通过实践总结下来的脑力开发方法,浓缩在了《无限可能》这本书当中。他告诉我们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下面这三个方面打破限制,突破自我,我们每个人有机会进入无限可能模式,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思维模式的极限——你对自己、自己的能力,应该得到的东西,可能取得的成功缺乏信心。

内在动力的极限——你缺乏采取行动的动力、目的,活力。

方式方法的极限——你接受的教育和采取行动的步骤并不能有效地带来你想要的结果。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想要挖掘自身潜能,但是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该从何做起。看完吉姆·奎克的《无限可能》这本书后,我觉得大多数人“想要变好”的美好愿望大多停留在了这三个难题上面:

给自己设置了过多的极限,不知如何打破?想要做一件事往往不能专注,进入了心流状态;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但是就能坚持不下去。

一、打破被限制的自己

吉姆·奎克曾经被贴上“脑子坏掉的孩子”的标签,这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所以他的亲身经历让他深知“不应该给自己贴标签,也不要给别人贴标签。”

“贴标签”的行为就是在给自己设置极限,每每当你听到别人对你说“你不行的,”“你做不了的”、“你就是这样的人。”,试问,你是什么心情。你是不是心中深埋着不服气和一股愤怒,是不是在心里默默想“为什么就我不可以?”

同样的,被人贴标签,明目张胆的设置极限的滋味并不好受。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自己给自己设置极限呢?

吉姆·奎克告诉我们“极限并不是上限,而是障碍。”

所以每当你好像遇到极限的时候,暗自提醒自己,这不是我的极限,而是一个障碍,所以跨越过去就好了。

《无限可能》中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七个关于潜能的谎言导致人们经常不自觉自我设限。

谎言1、智力是个固定值

谎言2、我们只开发了大脑的10%

谎言3、犯错等于失败

谎言4、知识就是力量

谎言5、学习新东西非常困难

谎言6、其他人的批评很重要

谎言7、天才是与生俱来的

这些谎言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曾出现,曾尝试让我们接受“自己能力有限”这个巨大的谎言。

我们大多数时候往往还没有做,就预先给自己和眼前的事情设置了极限,认为那不可能。

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海上回来以后,国王和王后将他奉为座上宾,封他为海*上将,他成了人民眼中的英雄。但是也有一些当时的贵族对此不屑一顾,对他冷嘲热讽:“上帝创造的世界的时候不就是创造了海西边的那块陆地吗?发现,又算得了什么呢?”

哥伦布纪念碑

哥伦布听了,沉默了好一会,忽然提出一个问题,:“试问在座的各位有谁能够让一枚鸡蛋立起来吗?”过了好一会,鸡蛋传遍了那些人的手中,没有一个人让鸡蛋立起来。等到大家要看哥伦布是怎样让鸡蛋立起来的时候,他将鸡蛋轻轻在桌子上一敲,鸡蛋破了一点壳,但竟奇迹般地立起来了。看到这一幕,那些贵族开始讥笑起哥伦布来“这有什么稀罕的。”

哥伦布不慌不忙说:“我们一开始就没有说过不允许将鸡蛋敲破吧?我能想到你们想不到的,这就是我胜过你们的地方。”顿时全场鸦雀无声。

所以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也不要给任何一件事情设限,更不要被别人的观点所左右而停滞不前。我们应该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二、学会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

我们决定要做一件事,但是可悲的是我们发现自己无法专注。自从电子产品盛行以来,人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大幅度下降,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悲哀,这是大多数人的境遇。

人们沉溺于电子产品带来的快乐之中,无时无刻不被短暂的即时娱乐所刺激着,人们恨不得24小时在线,感受互联网的魅力和快乐。

比如我上周偶然看了一下手机后台的数据,我过去七天手机总的使用时间达40个小时,24%的时间在屏幕上,总的解锁次数达次,平均每16分钟解锁一次屏幕。

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我惊呆了。没想到我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候竟然有5个小时。我回想起当我极力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心里却总是好像牵挂着什么,导致我隔几分钟就要看一眼手机,名义上是看时间的,可是点开手机,解锁屏幕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我还经常反问自己为什么专注不起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很久都进入不了“心流”状态。(“心流”状态:心理学家米哈里1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书中指“心流”状态就是人们全神贯注投入一种活动中,似乎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再重要,好像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现在我确认了令我进入不了“心流”状态的原因就是手机。

吉姆·奎克说人们进入“心流”这种高度专注的状态所花费的平均时间是23分15秒。所以这种高度专注的状态很不容易达到,但是也有方法可循。吉姆·奎克告诉我们5个方法:

1、消除分心

消除一切可以令你分心的东西,学会使用“无视”这种力量。在你想要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关闭一切使你分心的电子产品,将手机调成免打扰模式,有必要可以关闭网络。

2、给自己充足的时间

进入高度专注的“心流”状态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在开始之前请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作者建议最好安排完整的分钟。

3、做你喜欢的事情

这一点是大前提,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做你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心流”状态才有可能出现。但是假如我们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但我们又不得不做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还是尽力消除杂念专注去做,

4、拥有清晰的目标

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将你的目标量化。有必要的话,将其可视化,写到纸上。

5、给自己一点挑战

稍具一点挑战性的事情,可能会更加使你进入心流状态。因为长期呆在舒适区里面的话我们会因为太过安逸而分心,走神,所以最好所做的事情稍具一点挑战性是再好不过了。

三、学会用WIN法则坚持做一件事

好像我们越来越难做到“坚持”二字了。好像永远停留在“想要”的层面,殊不知“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一个做到。

我以前总是想坚持阅读,每一次定好的计划一周读完一本书,但总是拖延,有时候一个月也读不完一本书。一个月过去了,那本书还没有读完,我在思考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读完这本《无限可能》之后,作者提出的WIN法则养成习惯的方法,让我很受益。

W(want)想要:确保你是真的想养成这个习惯。从心底里确认自己是真的渴望养成新习惯。

I(Innate)内在:你想要养成的习惯是否和你的能力匹配?也就是说确保这个习惯是你可以做到的。

N(Now)现在:此刻为自己要养成的习惯创建一个触发。比如你想要每天坚持阅读,那请将你准备要读的一本书放在床头,或者更显眼的地方,确保她有提示的作用。

了解了WIN法则后,我每天将这本《无限可能》放在床头,大概每天睡前读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一周不到就读完了,确切的说是五天。这在以前我是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的。在看《无限可能》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发现了我阅读过程中的许多障碍,比如回读,比如默读。

而且我能利用五天的睡前时间读完这本《无限可能》,还得益于吉姆·奎克在书中讲的的“快速阅读方法”。读完这本书,我的阅读速度已经到了0字每分钟左右,我知道这比一些阅读速度超快的达人,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比之前的我真的是由很大的进步。

所以说,想要养成一个习惯并不难,前提是方法要找对、。

总结、你的人生有无限可能

吉姆·奎克将他多年的脑力开发之旅的成果浓缩在《无限可能》这本书中,只有一个目的:希望每个人都能相信自己,探索自己的方式有无数种,“脑力无边界,你的人生有无限可能!”正如书中所讲,当我们打破这三重极限:思维模式的极限、内在动力的极限、方式方法的极限,你会为自己竟拥有如此大的潜能感到惊讶。

演说家莱斯·布朗说“生命没有极限,除非自己设置。”

我们的起点位于哪里并不能决定我们最终能站在哪里。只要你想做一件事,那就去做,打破那些限制,专注地,坚持做下去,相信,终有一天生活会将一切美好回馈给你。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的起点位于哪里并不能决定最终能站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