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
张大印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财*金融学院金融数学实验班,年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研究院攻读金融学硕士学位,期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年被该校哈斯商学院录取,攻读房地产金融博士学位。
蓝婷年考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攻读经济学学士,年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研究院攻读数量学硕士学位,期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交流,年被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经济学录取,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嘉宾分享
大家好,我叫张大印,年加入的汉青,然后年毕业申请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房地产金融博士。
问题1:读博是体力活还是脑力活?害怕读博越钻越深,越读越窄,读到最后会觉得很枯燥,无法坚持。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比较一下,如果你不选择读博而是去工作的话,是体力活还是脑力活。我周围的同学大部分都已经工作或者开始读博士了,通过跟很多同学聊天,我发现工作了的同学会更有这种感觉,觉得工作更加枯燥,纷纷想回到学校来重新读书,反而是读书的过程中有很多挑战。所以说,不论是读书还是工作,进入社会之后,只要你专一地从事一项事情,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同时,我必须承认读博确实是一项很辛苦的事情,辛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你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读非常多的文献,做非常多重复的探索,这点是非常枯燥以及需要很大的毅力的;第二个方面是,经常会有一种挫败感。因为读博时你最大的目标就是创新,要发掘目前文献没有发掘的东西,这时,你会遇到一个不断地去尝试、失败然后再尝试、再失败再尝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挫败感。另外,经济和金融学的研究,与人沟通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没有办法有效进行学术观点的沟通,你也会感到非常的挫败。
所以说,我建议大家在读博之前,首先要衡量一下自己的兴趣跟你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不是能够相吻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你非常不喜欢跟别人交流自己的学术观点、不喜欢去探索文献、发现一些非常一般的原理,不能对这些事情有非常高的兴奋点的话,读博这条路是非常辛苦的。我也见过很多的同学,没有想太多就来读博,然后现在非常辛苦。
越读越窄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自己克服的。因为没有人要求你越读越窄。在国外读博是这样一个过程:你先深入到某一个领域,很努力的话能够做到自己的创新,让大家能相信你是一个能够给这个文献带来贡献的人。建立了这种名誉之后,你就可以做得非常广了。比如说我们现在华人非常厉害的教授何志国,他几乎研究金融任何领域的问题。我觉着还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把握你能够对文献有多少贡献,能力强的话其实你可以把研究做的非常宽。
问题2:海外读博心理压力如何应对,主要是孤独感,想家等等。
其实在海外读博士,最大的心理负担应该是如何去融入美国的社会和学术界,这个其实也是读博的一个重要的目的。美国人是这么看待读博的:如果你选择了做学术这条路,然后博士五年是把你从一个学生转换成一个学者的过程,这中间不仅有学习,还要你去用经济学的语言跟别人沟通,去展示,去学会评价别人的文章,去跟别人交换学术观点,这其中会涉及很多的问题。对于中国人,本身语言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然后文化上的差异也有一些,会给你带来一些没有办法融入的感觉。我觉得这些问题你自己应该慢慢去深入体会,语言可以训练提高,文化上的差异实际上也是可以慢慢弥补。但慢慢地,我到发现我们中国人或者东方人的价值体系会让我们更有动力拼搏,在跟别人的竞争中展现自己的优势,所以大家不要过多的担心。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了很高的人生智慧和宽广胸怀,让我们能从容的面对很多挑战。
下面说说孤独感这个问题。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以及就我现在作为全职博士的状态来说,我发现孤独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状态。没有什么比一个人可以静静地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有价值了,其实很多成就都是人们在孤独的时候达成的。曹雪芹是在最孤独落魄的时候写的《红楼梦》,司马迁也是在人生最煎熬寂寥的时候写的《史记》。我现在生活其实非常简单,甚至无趣,每天起得很早睡得很早,到办公室读文献思考问题,空闲时间读一些*治历史的书。我觉得这种生活节奏不但没有让我觉得孤独,反而让我觉得很轻松。这个过程,让我对很多事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对生活、社会以及*治历史等的认识有了升华。想家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