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开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爸妈爱唠嗑,宝宝更聪明,麻省理工陪聊
TUhjnbcbe - 2023/3/26 20:53:00

昨天带锵宝去朋友家探望新生儿,看着软萌可爱的小宝宝,锵宝高兴的直跳。隔一会儿就对我说:“妈妈!宝宝好可爱,能不能摸一下!”“妈妈,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吗?”一会儿又对婴儿说:“你好可爱!我是大哥哥。”

朋友见状叹口气说:“你儿子都比我对娃说的话多。”

我问:“平时你不跟孩子聊天的吗?”

朋友也很奇怪:“难道你会跟婴儿聊天吗?”

像很多新手爸妈一样,朋友觉得小婴儿根本听不懂自己说什么,除了喂奶、换纸尿裤和哄睡,几乎不跟宝宝作交流。甚至有的父母,会直接把孩子交给玩具和电视,让他们自娱自乐。但是小婴儿就真的不需要“陪聊”了吗?

说得越多,宝宝越聪明

在《让孩子大脑自由》中作者指出:父母和孩子的交流越多越好,多和婴儿对话可以提高他们的智商。

在一档叫做《英才发觉团》的韩国真人秀中,有一集跟拍了叫做卞艺潭的孩子,虽然只有3岁半,但他在语言方面却极具天赋,词汇量丰富,认字量达到了独自阅读的水平。在专业测试中,他的语言能力和理解水平也获得了高分。卞艺潭的爸爸坦言:他在家里是个小话痨,而我们的责任就是陪他聊天。

我们通常认为:小宝宝不能理解语言的含义,所以不怎么和他们作交流。其实是一种误解,有科学研究指出:孩子出生42分钟,就已经可以和爸爸妈妈作交流了。虽然他无法理解我们语言的确切含义,但他的大脑会开始处理语言信息。婴儿时期的语言交流,能让孩子的大脑发展得更好,一个明显的作用就是能让孩子更早张嘴说话。

父母说话方式,影响孩子思维

前段时间,有一本育儿类书籍长期霸榜,被各路专家追捧。它就是《父母的语言》,在这本书中,美国学者耗时两年半,跟踪了42个家庭,试图揭秘“陪聊”对孩子智力和学业发展的作用。

最终他们得出了一个“万字差距”理论:脑力劳动者的家庭中,父母更爱和孩子聊天,而工薪家庭的父母更沉默寡言。从出生到4岁的这几年,孩子所听到的单词差异,可以达到万字。这种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智商和学业。不仅仅是对话的频次,和宝宝聊天的方式也在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

首先,丰富词汇让孩子语言发展更好

很多跟锵宝聊天的人都会对他“小大人”式的用词印象深刻,这是或许是因为我总是在写作,因此把很多书面语言放在了日常交流中。前阵子去拜访一位在北师附小当老师的同学,发现她的孩子也是这样。

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后,会因为写作时的词汇贫乏而非常头疼,其实词汇丰富并不是一时努力的结果,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应用,才能更娴熟。因此,爸爸妈妈可以自己多看书,丰富词汇量,再去和孩子日常交流,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拥有一个更精细更丰富词库。

其次,多用描述情绪帮孩子增加调控能力

或许是因为文化的原因,包括我在内的中国父母,在和孩子交流中都很少会用到情绪词汇。比如宝宝把玩具扔了一地,妈妈只会唠叨:“你看你,非要把我累死才行。”却不会说:“你这样做让我很生气。”

然而在对话中,多多加入描述情绪的词汇,不管是描述父母自身的情绪还是帮孩子描述他的情绪,都对孩子的情绪调控能力很有好处。因为准确的描述出自己的感受,本身就能平复情绪。

最后,开放式的对话让孩子善于思考

健谈虽然对宝宝的智力发展有好处,但并不代表需要一味唠叨。有一次,我带锵宝在游乐场玩,一位妈妈也带着自家2岁的宝宝。从宝宝开始进入沙池,这位妈妈就开始了唠叨,一会儿说:“宝宝别拿沙子。”一会儿说“宝宝你拿上铲子”。全程都是命令的语气。在跟孩子交流时,我们要格外避免这种“单项输入”,而需要用更多“开放对话”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比如可以问问孩子“这么多玩具你最想玩哪个?为什么?”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思辨思维,引导他们多动脑思考。

跟孩子聊天的3T原则

我们知道,即便是聊天也有消极和积极之分,语言同样有正向和负面之分。想要通过聊天给孩子带来积极影响,即便是“话痨”妈妈,也需要学习正确的方法。否则只是一味地“唠叨”,否则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加,非但不会促进孩子双商发展,还会让他们觉得很“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麻省理工脑科学家指出:在跟孩子聊天时,爸爸妈妈采用“3T”聊天法,对他们的大脑发展更有帮助。

那么到底该如何运用“3T原则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跟大家分享一下。

共情

1
查看完整版本: 爸妈爱唠嗑,宝宝更聪明,麻省理工陪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