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4/3 19:28:00
1、周其仁:以色列如何成为创新的国度2、楼宇烈:为人之道就是教育之本3、朱汉民:宋代书院的“师道”精神4、丁学良:教育体系应该像好的公路网高速、中速、弯道都有5、杨东平:中国教育的危机和出路6、钱理群:乡村建设与青年人的精神成长7、尤小立:当今大学教师为何缺乏“表率”意识8、林毅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当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机遇9、胡澎:日本是如何实现基础教育均等化的?10、施一公:永远不要做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10-1钱理群:乡村建设与青年人的精神成长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投身乡村建设。而*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建设似乎越来越“主流化”。很多人摇身一变都成了“乡村振兴”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但实际上是否真的改善了乡村的现状是颇为可疑的。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钱理群:在最近的文章和演讲中,我已经提到要开始认识这一变化。晏阳初当时也讲,参与“乡村建设”的人多了是个好事,但太多之后就可能会变质。今天的“乡村建设”面临的也是这一状况。在中国做乡村建设的确不容易,但是对此也不必太悲观。面对今天这个局面,我认为,中国的乡村建设还要再在体制中沉潜十年。在中国做“乡村建设”需要两种精神:其一是韧性,不能想着一下解决总问题,必须认识到乡村建设是长期的事情;其二是智慧,就是要善于在种种制约条件下寻找和开拓生存与发展的空隙。我还注意到,乡村建设进行了这么多年,其中有发展也有变化。早期的乡村建设,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参与去改变农村。但后来你们的这些新的探索—如创办市民农园,开展让市民包地、种地参与农业生产等活动—实际上体现了通过经济引领乡村建设发展的特点。如今温饱已经不成为问题了,所以年青一代在寻找新的精神追求。我觉得乡建活动受到年青一代的欢迎,就与此有关。因此,年青一代在精神追求方面的变化,为今天及未来的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乡村建设也为年青一代提供了发展更健全人格的机会。实际上,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今天的乡村建设也很有吸引力。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在实现我们年轻时期的理想—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提出了要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消除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的目标。我之所以觉得乡村建设在将来会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也是因为你跟年轻人讲要解决大的*治问题、国家问题,他不见得懂,也不见得感兴趣;但他们对乡村建设这样的活动可能会感兴趣,因为乡村建设为青年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条路径,也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意义。当然,任何事情一旦变得时尚了,都会面临新的危机。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事情也得容忍,哪怕今天年轻人是为了玩而参与,也总比不参与强。你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有理想,有自觉的信念,这是不太可能的。近期,您编撰的《安顺城记》马上就要出版了。这本书可以说是传承地方文化的有益尝试。您怎么看待地方志编写、地方文化继承与发展和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呢?钱理群:在我看来,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自己也觉得,编写《安顺城记》是我近年来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我也很期待,将来会有更多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乡建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把地方志书写推广到全国各地去。我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民间修史的策略。首先,民间修史必须是本地人和作为书写者的外地人的结合,必须找到在地性和外部性的互动对接。比如我写贵州安顺的历史,就必须是黔人和黔友——也就是我这样的外地人——的结合。让我直接去写乡土,我也写不了;但是,没有我也不行。借着这个互动对接的机会,我们也可以培养出一批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