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2)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②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b.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c.教育与社会*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1)教育无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2)水平低下,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传;(3)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主;(4)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3.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还具有等级性;(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4.近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国家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教育义务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产生于16世纪的德国)。(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4)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5)出现了双轨制。(6)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5.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7.社会*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德育的内容;(2)*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超阶级”“超*治”的教育;(4)*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8.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又称为“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之获得一定劳动部门认可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和专门的劳动力;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转换能力,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9.教育的*治功能。教育的*治功能又称为“教育对*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治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治关系。10.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又称为“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11.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1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1)德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和核心作用,保证育人的方向。(2)智育。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3)体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4)美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13.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治经济制度;(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14.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6)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7)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15.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学习者的需要);(2)对社会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3)对学科的研究(学科的发展)16.泰勒的目标原理。(四问题、三意义、二局限)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的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目标模式的意义在于:(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2)泰勒第一个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开发的过程;(3)建立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在理论上是权威性最强、影响最广泛、运用最普遍的课程设计理论之一。目标模式的局限: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中强调技术控制,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是一个机械的、封闭的、直线式的系统;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明确而具体的预设性教育目标,忽视了学生的需求。1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18.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19.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观的转变。(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