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开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观点丨李静瑞肖峰论网络知识中的ldq
TUhjnbcbe - 2023/5/5 21:59:00

一、何谓“奥威尔问题”

“奥威尔问题”,是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Chomsky)提出的一个悖论问题,即“为什么证据如此之多,我们知悉的却如此之少?”乔姆斯基是把奥威尔问题与与之相对的另一个问题——柏拉图问题一起提出的,即“为什么我们所得的材料如此之少,而我们的所知却如此之多。”因为柏拉图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因此,乔姆斯基便将之命名为“柏拉图问题”。而“奥威尔问题”的命名则源自于英国作家、社会评论家乔治·奥威尔。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出身于英国较为贫困的中产偏下阶层,这一家庭出身造就了其特殊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这些特殊的经历使奥威尔逐渐认识到权力与支配似乎无所不在,这促使其写就了旨在讽刺极权主义的两大名篇《动物农场》(AnimalFarm,)和《一九八四》(NineteenEighty-Four,),并在西方社会引起了人们对极权主义的反思。乔治·奥威尔(年6月25日-年1月21日),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乔治·奥威尔讽刺极权主义的*治小说同样引起了作为语言学家兼哲学家和*论家乔姆斯基的反思。他从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无论是在苏联还是英国,极权主义的表现都很明显,其宣传的虚假性也显而易见,证据更是比比皆是,但人们却依然相信那么显见的*治谎言,由此乔姆斯基提出了如上*治学的悖论问题:为什么证据已如此充分,我们却还是视而不见?此问题因受奥威尔的*治小说启发而提出,因此乔姆斯基将之命名为“奥威尔问题”。乔姆斯基提出“奥威尔问题”试图从认识论的视角审视*治极权问题,反思人类在极权世界中的行为能力,即人类为什么会在极权面前“无能为力”,甘愿受人操纵和愚弄。乔姆斯基曾经与一位中国来访学者探讨过“奥威尔问题”,并指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存在着强权的国家和社会的“灌输和宣传的形式”,“所以,问题是:为什么人们所拥有的有效证据如此之多,但他们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却知道得如此之少?答案往往可以从灌输和宣传的形式那里找到。”在这次探讨中,乔姆斯基也进一步讲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人们有意识地不再接受灌输的东西。“当你不再接受那种灌输的、过去曾经是要求必须去服从的东西的时候,事实往往证明强权武力其实是不堪一击的。只要人们挑战它,它就会土崩瓦解。”

二、网络知识中的“奥威尔问题”

互联网络时代,网络知识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奥威尔问题”,这些存在于网络知识中的“奥威尔问题”属于纯粹的认识论题域,具体而言表现于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就证据之多与人的认知之少的视角而言,正如“奥威尔问题”的困惑——为什么人们所拥有的有效证据如此之多,但他们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却知道得如此之少?在电子网络空间中,为什么其为我们提供的知识和信息如此之多,我们获知知识和信息的技术如此先进,可我们的认知却还如此贫乏?应该说,互联网络时代的人类早已告别了知识和信息匮乏的年代,而进入了一个知识盈余、信息过载的时代。就整个人类而言,汪洋般的知识和信息储备,无疑是人类知识和信息富有的有力表征。然而,身处海量网络知识和信息围蔽中的人类个体却并没有因此而展现出知识丰度的大幅跃升,反而呈现出了个体知识贫瘠的样态。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通过刻苦认真的学习,把大量的知识存储于大脑,以备随时调用。因为互联网上已经储备了海量信息,运用越来越智能化的搜索引擎,便可以轻易获取几乎任何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因而伴随着整个人类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丰富而来的却是个体的知识贫瘠。只要在网上,人们“便感到‘无所不知’,而一旦离开了网络,则会感到‘一无所知’。”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指的个体知识的贫瘠并不是绝对的知识贫瘠,而是相对于已经累积的极大丰富的网络知识和信息而言。也即,其是一种相对的知识贫瘠。事实上,就绝对意义上而言,互联网产生和普及以来,绝大部分互联网使用者的知识和信息量的绝对值相较于前电子网络时代是有所增加的,尤其是在面对信息洪流的扑面冲击、耳濡目染下,在拓宽视野、及时获取最新信息、以及了解日常生活常识方面,人们所闻所知确有增加。但也正是互联网信息洪流的强力冲击,使得认知主体的注意力被长期地牵扯分散,很难长时期地集中于重要的信息上,甚至失去了判断重要或优选信息的能力,从而易于随波逐流地漂浮于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之中,而失去了自己判断、甄选信息的能力。因而致使自己的认知越来越肤浅和短暂,以至最终在汹涌的信息洪流之下患上知识贫瘠的悖谬症状。正所谓“数字技术在早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如今却在损害生产力,这实在有点讽刺。”事实上,数字技术对个体的认知同样如此,在早期,其确实一定程度地拓宽了人的视野,缩短了人获得即时信息的时间,但如今却成了一种负担,正在损害人的认知。其次,就人类认知的兴趣指向而言,正如“奥威尔问题”的困惑——为什么证据如此之多,我们知悉的却如此之少?在网络知识中,为什么知识和信息如此之多,检索知识和信息的技术手段如此先进,我们却还是只
1
查看完整版本: 观点丨李静瑞肖峰论网络知识中的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