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呱呱
原创首发,侵权必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遇到问题,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先掏出手机,打开百度引擎,用关键词搜索我的问题,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有时候运气好,很快就可以搜索到解决方法,但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依旧不会解答,依旧需要重复以上的动作。
运气不好的时候,什么都搜不到,只能默默打开wechat,问问朋友,发发朋友圈,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办法。
时间久了,我会对这种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就能轻而易举解决问题的捷径,产生一种不安的心理,却又苦于找不到解决方法而放弃挣扎,殊不知道这样只会让我离深度思考越来越远。
不仅如此,我还发现尽管这几年我看了不少书,但有时看到书名,我甚至都想不起书的内容,有时候会因为反问自己为什么想不起书的内容,而陷入难过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一问才知道,不止我一个人有这种烦恼,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离深度思考越来越远?
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脑力开发、思维培训领域学者萧亮经过长年的研究和实践得出人们喜欢浅思考的结论:人们很容易从各行各业的权威专家、媒体获得铺天盖地的结论和经验总结,因此人们在得出某种观点时,就觉得自己已经思考过了,事实上他们只是在问题的表面如蜻蜓点水般的浅尝辄止,并未深入思考的底层。
这本《深度思考》,正是萧亮多年的研究成果,他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和大量实践案列,提出了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定义、抽离、辨别、筛选、设计和反馈,让读者从一团乱麻中抽丝剥茧,帮助读者深层次理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类问题,看透事物的底层逻辑,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实现人生进阶。
01深度思考的初步养成:定义和抽离
第一步:定义
这里的定义是指,定义信息,为思考判断找准方向。
我们在接收到信息时,大脑要本能地保持怀疑,不要为得到的信息选择立场、不要给出明确的结论,更不要采取行动,要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对任何“确定发生”的事情,都要做好“确定不会发生”的准备。
如果卖房的中介,销售员、媒人、即将结婚的另一半向你做了%的保证,保证你买的房子绝对会涨价,你即将拥有的商品绝对是最好的,即将和你相亲的对象绝对是最适合你的,即将踏入婚姻殿堂的另一半保证这辈子绝对不会做对不起你的事情,那么你就要开始警惕了,这里面%有问题,你要做好它最后为0的准备。
第二步:抽离
这里所说的抽离,和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断舍离”的概念一样,思维里的“断舍离”要求我们斩“断”与不良信息的通道,“舍”掉无用的信息,驱“离”干扰信息。
面对冗杂的信息和堆满大脑的思维框架,如果不能“断”,你便有累赘,如果不能“舍”,你便有负担,如果不能“离”,你便不能轻装上阵。
当我们遇到难题,或者在某个问题上遇到瓶颈时,大多数人会选择死磕到底,但抽离告诉我们,如果对一件事物,实在是想不通,就需要放空大脑,让大脑从想不通的事情中抽离出来。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不仅仅是一个天才作家,还是一个调节大脑的高手。
每当他写作有灵感时,他不像大部分人,绞尽脑汁也要写出来,而是选择停下来,去跑步。
很多时候,在跑步的时候,灵感来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好的放空方式会让我们重新点燃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不如试试冥想、做做瑜伽、爬爬山、和朋友下下棋等。
只有学会放空,为思考留出“偷懒”的时间。
02深度思考的进阶养成:辨别和筛选
第三步:辨别
辨别,要求我们要拥抱理性、去除干扰我们做出决定的因素。
作者萧亮在书中告诉我们想要拥有强大的辨别思维能力必须同时具备三点:第一、掌握尽可能多的现实。第二、掌握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第三、熟悉各种思维逻辑。也就是要我们建立思考的“清晰的概念”。
我们在租房子买房子,听中介介绍时,在听销售员推荐产品时,在听媒人介绍相亲对象时,在听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另一半描绘未来幸福的美景时,要学会分辨中介、销售员、媒人、另一半所说的事情,是否符合现实,再用自己的知识去分析他们说的话是否符合逻辑,在做决定前,不要因为他们所说的话而影响自己的决定,要懂得辨别。
只有辨别和去除干扰信息,才能进行清晰思考。
第四步:筛选
书中有个很有趣又很贴近现实的例子。
一个38岁的有技术经理工作经验的理查德.查克,突然失业了,为了养活3个孩子和妻子,他在2个月内发出了近份简历,申请的工作都是他可以胜任的,但他只得到一次面试机会。
面试官告诉他,他写的简历是HR最讨厌的简历。
原来他的简历上,不仅把他7岁自己发明自动开瓶器的事情写上去,还把自己从小学到工作所有获奖经历也都写上去,导致HR无法从他的简历中看到想看到的东西。
我想,很多人身上都有理查德.查克的影子,为了让HR可以看到自己更多的优点,绞尽脑汁把自己在成长路上所有奖状,所有成就都写了进去,却没有考虑到自己所填写的这些东西,是否是HR想知道的,能否让HR清晰快速的得到想要的东西。
一份好的简历就应该做到,把高价值信息用最短的篇幅和最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一、我擅长什么;二、我为什么擅长;三、我想应聘哪个岗位;四、我对薪水有什么要求。
无论我们是在接收信息还是给别人提供信息,都要学会取舍,要学会把对自己和他人,没有用的90%和高价值的10%筛选出来。
03深度思考的最终养成:设计和反馈
第五步:设计
通过搜集、归纳、导图、提升、聚焦等手段搜集资料、归纳要点,完善思路,做出正确的决定。
中国著名的文学巨匠钱钟书先生一生看过很多书,什么都懂,很多人都觉得他记忆力很强,过目不忘,但这些知识钱钟书先生都只是看一遍就可以信手拈来吗?
不,不是的。
钱钟书的太太杨绛先生在年出版的《钱钟书手稿集》写道:“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还要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的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即使是像钱钟书先生这样的文学巨匠都要靠三遍四遍地重复阅读和填补笔记才能积累深厚的知识,那么我们这些资质平凡的人,更要重视做笔记,归纳这一步了。
第六步:反馈
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到管理一个国家的*事,小到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进行复盘,都少不了反馈这一步,没有反馈的事情是最可怕的事情。
在思考过程中,要不断为自己做过的思考进行反馈,如果不小心脱离自己的思考框架,才可以马上更正。
在深度思考中,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可以通过反馈,及时调整事情的走向,反馈也能够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偏离目标,记住自己的初衷。
总结
读完了《深度思考》,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经过深度思考,才能找到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让逻辑思维更强大,才能做出正确的不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想要看透事物的底层逻辑,做出正确的判断,实现人生的进阶,就要学会深度思考“六步养成法”——定义、抽离、辨别、筛选、设计和反馈,只有一步一步搭建和完善自己的思维框架,才能养成自己的思维习惯。
与其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马上求助网络,求助朋友,不如早日学会深度思考六步法。
参考资料:萧亮《深度思考》
我是吴呱呱,我在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着。如果你喜欢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