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拉图时代开始,人们就对人类所独有的智能活动产生好奇,并试图来解释这种智能。形而上学的模型、对心理机能的形式模型都是出于这种对智能的好奇。
到了20世纪,这种关于智能的探索因形式计算理论、功能计算机和神经元的发现而得到深一层的扩展,这三个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整个人工智能的基础。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到现在六十余载,各学科领域的学者都在用自己的学科语言给人工智能下定义。
“人工智能之父”约翰·麦卡锡在《人工智能是什么》一文中认为,人工智能是关于如何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和工程。麦卡锡对人工智能下的定义立足于逻辑主义,明显反对行为主义,因为他强调研究人工智能不能仅仅停留在机器对人类智能生物层面的模仿。
他认为用自然选择的形式进行计算机的程序模拟可以科学的实现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又可以推动新的智能机制的研究与发现。马文·明斯基认为机器是可以模拟人的思维的,机器可以拥有智能,他认为“智能机器能够将周围环境进行抽象,建立有关模型,从该模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玛格丽特·博登在《人工智能哲学》中认为人工智能有双重含义:其一,人工智能是研究怎样制造计算机,并为其编写程序来使计算机可以做心灵才能做的事情;其二就是把人工智能当作是一般性的智能科学,也就是将其作为认知科学的智力内核。在她的《人工智能的本质与未来》一书中,给出了一个更为简洁的论断:人工智能就是让计算机完成人类心智能做的各种事情。
美国心灵哲学家约翰·塞尔在《心灵、大脑与程序》一文中对人工智能进行程度上的划分,提出了人工智能可以有强、弱之分。弱人工智能与强人工智能的划分依据在于“人工智能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人脑功能”。
塞尔是首位提出强人工智能概念的哲学家,他认为计算机可以研究人类思维并且还可以拥有人类思维。塞尔将人的大脑当作是数字计算机,人的心灵当作是计算机程序。因此人工智能也可以通过运行一定的程序,拥有人类智能,这样的人工智能就可以算是强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的概念往前追溯,同英国数学家古德的“智能爆炸”概念也有相似之处。“智能爆炸”指的是在机器拥有自主意识之后,便会设计出新的机器,届时设计出的机器将拥有更高级的智能程度、更为优良的性能;如此循环下去,机器所拥有的智能将会超越人类智能,“智能爆炸”就会发生。
“机器不仅仅是模拟人外在的行为能力,它实际上可以说是能够理解人类的内在心灵。”从塞尔的定义看,强人工智能所强调的是机器智能与人类思维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不仅仅包括对结构组成的模拟,同时还包括了对于人类生理结构、心理构造方面的同一。它赋予人工智能“反思”等种种只有人类才拥有的属性。塞尔之后,学界提出了许多类似的概念。
如波斯特罗姆的“超级智能”,即人工智能可以获得超越人类智能极限的超级智能,超级智能在包括科技创新、社会交往在内的所有领域,都远远超过人类大脑的智能程度。“超级智能”概念没有把工具性智能与人类智能区分开,虽然没有理论逻辑层面上的可行性,但还是对于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我国召开了人工智能学会的第五届年会,开始了国内关于人工智能的系统化研究。章士嵘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五届年会在京召开》中提到了关于人工智能的两种定义,第一种定义是将人工智能看作是研究如何运用电脑,部分的模拟、代替甚至超过部分的、已知其规律的脑力劳动;另一种观点把人工智能看作是人类智能放大的科学。
在出版的《软科学》中,引用了日本新世代电脑技术开发机构给人工智能下的定义,认为人工智能是“分析人类使用的知识和判断力并用之于电脑上的技术”。张绍欣从人工智能概念的历史规范主义维度考察“人工的”、“智能”与“机器”三个概念,进行组合对比释义。
李国山则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角度指出人工智能的相关概念的正当使用仅限于研究领域内,人工智能中的“人工”一词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它的适用范围,一旦超出这个领域,与人类智能相关概念相混同,便会引发哲学上的混乱。
闫坤如认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不仅包括了对科学或技术发展的反思,还涉及到对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陈步在《人工智能的哲学探讨》中认为: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哲学问题。因为人工智能在认识论中处于特殊的地位上,这个特殊性在于人工智能把主体的认识能力转化为认识客体,然后对之进行认识与模拟。
魏屹东在《论哲学对认知科学的作用》中将哲学同认知科学看作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徐英谨从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出发分析人工智能的框架问题和观念起源,他的《心智、语言和机器》从积极的角度系统讨论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之间关系。盛晓明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涉及逻辑学与人工生命两个方面。
李建会从人工生命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自然是由算法语言铸就的。赵泽林探究了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础哲学问题,包括智能及其心智“模型”,人工智能与自然智能研究的民间心理学情结,自然智能的共时态之辩等。董佳蓉认为语境论可能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新范式。
目前我国关于人工智能奇点问题的相关研究中持“人工智能奇点不会到来”观点较多。韩东屏在《未来的机器人将取代人类吗?》一文中通过对“取代论”和“非取代论”的分析,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无论怎样发展,都无法创造出有创造力的机器人,奇点是不会出现的。
梅剑华则在《人工智能与因果推断-兼论奇点问题》中认为,机器人不具备人类智能独有的因果判断能力,人工智能在逻辑上可以拥有人类智能,但是逻辑上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实际上人工智能真的可以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