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上,随着智能化、电动化、软件定义汽车等概念的深入人心,整个汽车行业开启了全新工作方式,同时也慢慢形成了一种独属于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潮流。
而在这其中,消费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正扮演着决定性角色——裁判。简而言之,只有消费者承认的好产品、好功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汽车产品更是如此。
所以,在现在的汽车市场上,尤为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在新四化等各种新时代概念的冲击下,概念、技术、功能体验等多方面的相互统一,正成为行业内的话题焦点。
正是基于这样的市场趋势变化,零束应运而生。而得益于上汽集团的强力支持,成立于3年前的零束,如今已经渐入佳境。
回顾往日,基于对智能车新赛道的洞察和深刻认知,上汽集团确立了“场景创造价值、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战略,而零束科技正是这一战略的实践者,并把它作为创业的初心和目标。
在上汽看来,未来汽车形态是一种科技生命体,电动智能新赛道核心竞争力可以用三个词概括:智慧的脑、敏捷的身,强劲的心。而零束的存在,就是智慧的脑,也就是曾经沸沸扬扬的“灵*”所在。
对此,零束科技CEO李君博士这样说道:“零束科技成长三年来坚守对一些事物底层逻辑的思考,我们首先会思考处的势是什么,再明白道是什么,最后再选择什么样的路线,如何应对当前的变化。”
显然,站在汽车市场的角度,市场发展趋势和消费者需求,就是一切发展的基石。所以,零束所追求的,也正是目前人们十分聚焦的“智能化”功能。
据了解,零束全栈1.0产品已经搭载上汽高端智能电动车智己L7、LS7和飞凡R7、F7量产落地。而且正在研发“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全栈3.0智能车解决方案,包括四大产品线,分别是智能车操作系统、智驾计算平台、智舱计算平台、舱驾融合计算平台。
“我们重点攻关软件架构、数据架构、通讯架构、融合感知架构,以及安全架构。中央集成化不是形式上的中央集成化,背后是真正意义从topdown角度分解,把智能车安全架构分解到各个子系统,包括数据安全、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这对我们提出了巨大挑战。”
软件定义汽车,不只是说说而已,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技术困难与挑战。而且不容忽略的一点,在智能化时代,规模化的作用更是重中之重。只有规模化之后,整个系统才能进一步迭代、更新、进化。
在上汽的加持下,零束已经迈出了“规模化”的第一步。但零束并不会因此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尤其是与OPPO的生态合作,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刚刚各位老师在实验室体验到的手机和车机通过底层打通之后,带来的丝滑体验,并且能够不割裂地完整流转,这是发展的趋势,我们跟OPPO一直做这方面的合作。”
在答记者问时,李君肯定了手机、车机生态融合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表示:“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真正把汽车和手机互联的底层通讯技术、通讯协议打通,满足使用不同品牌手机的用户的体验需求。”
事实上,作为消费者重要的生活场景,汽车正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在汽车市场上,吉利与魅族,问界与华为等合作例子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如今消费者需求多元化,而且还代表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概念,持续扩宽边界。
“我们始终坚持不做零和游戏,而是把蛋糕做大,大家共同创新商业模式,在做大的蛋糕上进行分享,怎么把近期、中期、长期利益平衡好,先达成共识,先活下来,再活的更好,再一起分享利益。”
“合作”与“竞争”永远是市场的主旋律,而在零束看来,汽车智能化赛道上,建立共创共赢的生态圈,尤其是在芯片、软件、计算平台、开发者方面,聚集行业内的优质资源和合作伙伴,一起做生态圈,更为重要。
实际市场情况也确实如此,尽管“全栈自研”正在成为各大车企挂在嘴边上的话,但分工合作,依旧是市场主流。所以对于零束而言,如何做好“软件定义汽车”,才是最为重要的事。
在李君看来,软件定义汽车可以从3个维度理解:
往下维度,就是充分利用好整车智能化硬件资源,定义的是整车硬件资源,包括电子架构和计算平台、感知设备、摄像头雷达这些硬件,都服务于整个软件架构。
其次,软件定义汽车还是对整个产业链做了一个比较大的运用,很多汽车做产品,高附加值模块也会逐渐往软件、计算平台转移。
第三个维度,软件定义汽车还是面向场景。因为智能车最主要是应对不同的场景,原先工程车相对固定,批产之前就固定这么多功能,智能车不断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更多场景之后,会不断迭代、成长。
总而言之,想要实现软件定义汽车,就是需要全方面、多系统的考虑;不仅是从概念上去理解,还是要从实践中实验。而始终坚持技术先行、用户为中心的零束,更是在这条“软件定义汽车”的路上,越走越远。
零束能否打破旧市场的束缚?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