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思维生长,教育即智慧生成。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科学的发明和创造是靠人的思维来实现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从哪里来?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从本质上讲,教育从来就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重要目标。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文章选自《为思维而教(第3版)》前言,前言共六小节,分别为:
1.教会思维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2.教育对人的思维方式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3.考试成绩多大程度上代表思维水平
4.知识与思维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5.不会思维则不可能构建完善人格
6.教育应指向人的智慧生成
今天为大家介绍前两节:“教会思维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和“教育对人的思维方式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一、教会思维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人们不断要求和期望教育把人类意识的所有一切创造潜能都释放出来。“但是千百万人们今天却正在发现,他们创造活动的两个组成因素(思想和行动)都已经瘫痪了。……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是的,教育在维护某种已有秩序和现存状态上的确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它在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类自身的充分发展,特别是当面临新的挑战亟须做出新的调整和回应时,教育却常常陷入困境之中。
我国教育有好的传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上积累了比较完整的经验。但相比之下,我们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却不那么重视。特别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背什么的教育模式使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几乎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这使繁复的练习、盲目的抄写、无休止的记诵成为教师和学生奉如神明的教学方法。于是,每一个鲜活、灵动的大脑一旦接受过教育的加工,就犹如生产流水线上产出的思维标准件,整齐划一,中规中矩。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繁难的课程、沉重的作业、严厉的老师、严格的考试构成了一幅中小学教育的图景。总体上,我国传统教育注重的是传授已有的知识,重点在于继承,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升相去甚远。
曾有人这样概括我国教育的弊端: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这种说法虽然失之偏颇和尖刻,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形象地概括了我国教育不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缺憾。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这抑制了学生自己的主动思考,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如果说传统的继承式教育在过去那个生产力发展缓慢、知识更新远未达到频繁的时代曾经起到过很好的文化传承、社会延续作用的话,对今天这个科技发展迅猛、新知识产出频繁、社会变革急剧的时代而言,它显然有着太多的不适应。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一切形式和内容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创新是生存于这个时代的人最不可缺少的精神和素质。创新的重要性已经被提到了关乎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不会创新就意味着不仅不能适应这个时代,还会被这个时代淘汰。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对本国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给予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