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毛坦厂中学,一座号称亚洲最大的高中,每年高考前夕,都会登上新闻热搜。
每年8月,有数万名复读生被送到这里过着非人的生活,在毛厂每一分钟,都是咬着牙硬撑的。
毛坦厂的学生一年要做五千多张试卷,堆起来有1米高,每天学习到凌晨2点。有人提到自己在毛坦厂中学的求学经历时曾经用了一句话来形容:毛坦厂中学复读,有期徒刑一年。
这种地域式教育,绝不只存在于中国的升学阶段。外国孩子学霸和中国孩子一样,想要成绩优秀绝对也不轻松。
在美国惠特尼高中的学生的地狱法则:每天4杯咖啡+4小时睡眠=4.0的GPA高分。他们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
他们一年要背超过磅(约斤重)的课本;要熬夜,泡图书馆写论文;努力学习,在分班考试中表现突出,进入“提高班”。
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很多孩子愿意忍受这样的法则为了获得成功。但是残酷的是,80%的孩子在努力后,也没有收获至少20%应有的回报。
为什么无效的努力是一种常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从A点到B点,1是理想中最快的情况,2是在摸索的初期就找到了方向,而3和4,则是花了大量的精力折腾,最后还有可能无法到达终点。
而在现实中,3和4才是常态。做功和做无用功是两个概念,会思考的人会用20%的努力完成80%的结果。
除了法则,还有什么捷径,可以让孩子更轻松的找到捷径?火遍全球的节目《最强大脑》,就向我们揭示了所谓天才是如何远超同龄人的:
12岁少年尤冠群逻辑推理能力碾压清华北大高材生,入围全国十强脑王;
13岁数独大神胡宇轩击败世界冠*,清华/北大同时向其发出入学邀请;
14岁少年杨英豪空间思维能力吊打日本“脑王”,喜提麻省理工橄榄枝。
这些天才都具有一个特质——拥有优秀的逻辑思维。
美国国家“天才儿童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forGiftedChildre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