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始之前,大家先做:
画线条,30分钟;
一先点30个点,点点连线
二有20个点,点点连线
三有5个点,点点连线
“一变多”的思考和体会
课前要求:“先画30个点,点点连线”“有20个点,点点连线”“有5个点,点点连线”。大家的做法是:
①随便点、
②随便连,结果出现多、少,非常混乱。
优点:
①看到自己的思维方式
1)状态:很杂、单纯、混乱;
2)模式:单一、多变;
3)思考:事前、事后
②容易
1)感受—对事本身的理解;
2)投入—事认为简单带来的信心;
③好玩
3)事本身
4)心态上
通过做事了解自己的心性、优点。
缺点:
①没有思考
1)层面:单面、多面
2)次序:事前、事后
3)反馈:发现、弥补、沉淀
②没法把握
1)模糊、
2)多做
3)少做不确定
③收获不大
1)心灵、
2)思想
3)技术
4)通过做事了解自己的心性、缺点。
现状:
①思考没开动
②时间只单用
③潜力没开发
④策略方法老化,结果没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没有真正理性参与。
当拿到事“先画30点,点点连线”时该怎办?
首先是审事,要做什么事:①目的(老师的、自己的);②要求用笔连线;③意义:起什么作用--自己所要求;④难易--画多少线条;⑤策略--如何做;⑥方法--从哪开始,从哪结束;⑦空间--给的纸多大;⑧时间--给多少时间;⑨显示结果--画出什么样;⑩收获--事后的反馈和沉淀。
大部分人,遇事就做,没有思考,所以一做就错、收获不大、浪费时间、精力、资源。
思考80%的时间,做20%的事--以20%的事达到80%的总效果;
思考20%的时间,做80%的事--以80%的事达到20%的总效果;
不思考做%的事--以%的事达到30%~50%总效果(这就是20%与80%的原则)
为什么思考20%做80%,结果只是20%的总效果?比不思考做还有30%~50%总效果差呢?没思考--没执着--靠直感--会想办法去调整;
只思考20%--有执着--不通达--不想办法去调整;
学--学通透;不通透--不学;学就成障碍,这是不该让人乱学东西的原因。多少时间做多少事,要有效把握。
画线的目的:老师的:
①体会“一变多”思维的重建;
②让你们了解自己现状--自知明;
③学会一些工具和技术。你们自己的:
1)学线条
2)为书画
3)好玩
4)无形中的感悟
画线的要求:
1)先画30点,点点连线--简单、可随意
2)用笔--工具特性了解
3)手写--用笔方法
4)用纸(空间规定、纸性已定)
画线的意义,起什么作用:
1)自己体悟自己
2)了解思维方式
3)了解做事方式
4)触发心灵
5)回归简朴
6)做中感悟画线目的
画线的难易在于画多少条线?30个点,两两相连,需连多少条线呢?
定性,还要定量,精确把握,数学是一种工具。
重新认识数学:学数学的目的
①为应试
②只用算数
③还是数量分析的工具
④逻辑思维的工具
数学是现代人必备的工具,定量分析是乐洲通识教育的三个支柱中的一条支柱。
1.“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美国数学思想家˙克莱因;
2.“数学是科学的女王。”--数学王子˙高斯;
3.“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他知识工具的源泉。”--笛卡儿;
4.“数学是符号加逻辑。”--数学家˙罗素;
5.“也许听起来奇怪,数学的力量在于它规避了一切,不必要的思考和它惊人地节省了脑力劳动。”--哲学家˙马赫。
要画条线,怎画?
① 给多少空间
② 给多少时间
③ 如何开始和结束
④ 不乱;
⑤ 不多不少;
⑥ 美感。
不思考,随手做,结果:
① 该连的没连,不足线;
② 不该连的连了,新画的两条线产生的交点去连线;
③ 空间混乱;
④ 时间不够;
⑤ 毫无美感;
⑥ 没法精确。
这么复杂?怎办?是否用数学来帮助思考?
这样的思考为人、事、时、空找到合适的途径,有可控性和灵活性。
这样又如何画这线呢?换个角度,用几何来思考。
这画在一张纸,用平面几何,平面上一点是线的最小单位。
点移动成一条线,多点可重合,这样画30个点,可重合为一点(1-30),会给我们什么启示?;线由多点组成,画30个点,可画在一条直线上(1、2、3、4……30)。可根据:
1、空间
2、时间
3、用途
4、可表达的美感,重新组合,变成自己的需要,符合命题要求。
看了这些例图,有什么感想?
1、对数学
2、对做事
3、对美感
4、对加载
对“一变多”;
对乐洲通识教育,为什么需人文、科学、艺术三条支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