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Sir电影
原标题:8.1到5.2,一代国综顶流彻底垮掉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
敢想象今天国综有此等咖位吗?
周杰伦、金秀贤、王石、刘强东、张召忠、李彦宏、任志强、施一公……
实业巨头、常春藤教授、一线大腕、亚洲顶流。
——为其作配。
台上星光熠熠。
台下,更是现象级。
开播收视率一度超过神综《非诚勿扰》,影响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影视界、娱乐圈、科学界、教育界、商界……
不只是影响力。
还有前所未有的冲击——
造星与撕逼大行其道的大娱乐时代,竟有一档益智综艺(似乎)成功杀出重围。
对,Sir强调“似乎”。
大概许多老粉也没注意:
《最强大脑》最新一季,第九季,开播快两个月了。
与当年火热形成对比的是,节目至今没有评分,评论人数不足……
可惜的不仅一档节目。
再爱它的观众也必须承认:
1、2季巅峰过后,《大脑》早已体现出长久的疲态。
所以比起探究它的衰落。
Sir更想追问——
科学,真的流行不起来吗?
01
“太不科学了吧!”
年仍是电视综艺竞争最激烈的时候。
堪称诸神之战。
《好声音》《爸爸2》《花少》和《奔兄》之中,《最强大脑》凭借一己之力扛下与浙江台、芒果台的收视对线。
没办法——
的确太“神”了。
你或许还记得这些名字:
郑才千、王峰、王昱珩、鲍橒……
选手,是当时《最强大脑》的绝对护城河,也是后来再也没法越过的一座座高峰。
第一集,魔方墙。
直接打破观众对人类视觉极限的认知:
原来,人眼真的能在几分钟内捕捉到个色块中那一个色块的微小变化。
这个叫郑才千的小伙子震惊荧幕内外。
当晚收视率整季最高。
△号称“魔方找茬王”
出道即巅峰?
节目组暗自微微一笑——
瞧不起谁!
后面的大神,一个比一个“离谱”。
王峰,世界记忆大师。
17秒记忆一副扑克牌,15分钟记忆个图像,一小时记忆个数字……
晋级赛、国际对战秒杀全场。
鲍橒,围棋盲棋第一人,节目中以一人蒙眼完成“蜂巢迷宫”挑战直接拿到满分晋级。
什么难度?
凭天生的方向感和记忆力,在个六边形组建的蜂巢中蒙眼找到正确逃生路径,同时集齐所有指令牌,出了迷宫要说出指令牌在迷宫里的初始位置(当时在哪个格子找到的)。
用设计者(北师大脑科研究院)的话来说——能完成的人“亿里挑一”。
最后这位,相信没看过节目的人,或多或少也在当时的热搜轰炸下听说过他。
王昱珩,江湖人称“水哥”。
观察一杯水,并在短时间内从杯同质同量同水源的水中找到观察过的那杯。
一战成名。
此外。
又陆续诞生“绝对音感”少年,年过古稀的“圆周率狂人”,甚至是被诊断为二级智力残疾的中国“雨人”周玮……
嘉宾现场吓傻——
这……外星人吗?
不必过分神化。
奇人异事固然存在,难在如何呈现。
节目初期“套路”痕迹不少。
制作团队大部分沿用《非诚勿扰》班底,讲故事方式也大同小异。
两大标准:
1、草根。
那时对脑力的定义是“某方面异于常人的顶级能力”。
——且最好是后天无法训练。
不限职业、年龄、学历,只要觉得自己够强,都可以上来比拼。
2、猎奇。
能力越稀有越好,尺度越大越好,极限阈值越高越好。
我们这个节目是最强大脑
我总在想找那种真正的
好像天外来物的
那样的一种神奇的力量
决定成败的,其实是细节。
记得口号吗——
“让科学流行起来”。
每一位选手展示完自己的能力后,场上的科学家团队(以“Dr.魏”魏坤琳为代表)都会对其进行科普和解说。
并在此前提下,淘汰一些能力出奇,却不适合参赛的选手。
他的大脑的连接肯定是跟常人不一样的
他的这种心算能力
是前额叶和顶叶的那些脑区的特殊的激活
他其实可能包括了工作记忆
包括运算能力
甚至包括空间想象能力
她说数字是在脑袋里跳出来的
这个特别像艾斯伯格症
这种症候群的话需要专业的评估
我没法做一个评估
这样基于科学理论,而非一味博眼球的选拔也从侧面证实了《最强大脑》的理性与客观。
不同于同期选秀、真人秀的“娱乐至死”,当时算是一股清流。
但如果仅是脑力比拼+知识科普,第一季也难成经典。
更难得——
选手背后的故事以及场上每个人的个性、精神都在比赛中保留下来。
不主打,只添花。
老人日常背诵圆周率,是想挽回尊严,证明自己“还有用”。
见证“雨人”周玮的极限心算能力,评委反思了自己幼时对特殊人群的嘲笑,呼吁社会多给这类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