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开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实录张树武关于文化科技发展的几点思考
TUhjnbcbe - 2024/4/7 8:30:00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a_4710733.html
8月29日,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联盟成员代表大会暨年工作会在京召开。会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数字内容中心主任张树武进行主题发言,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数字内容中心主任张树武

自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这一动议提出以来,中科院自动化所就一直是积极参与者,到今天的落地实施动员,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我认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不仅要厘清具体做哪些工作,覆盖多大规模,形成什么效果,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要营造一种全社会共同推进文化发展的气氛。这些年,无论是讲文化和科技融合,还是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就是想让大家意识到文化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希望把全社会动员起来,造文化与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势”,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循环经济,只有循环起来,才会不断进步。今天,结合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我想跟大家分享个人对于文化科技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文化价值

文化大数据体系不是简单的数据处理问题,更多涉及到的是文化资源,如何把这些“资源”转化为可复用的“资产”是大家最关切的问题。在做文化数字化的过程中,通常是把中华几千年的文化遗产资源全拿过来,不分优劣、不谈价值地全盘转化,这是缺乏意义和效益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拥有的财富,是全社会的和公益的,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单位行使的是委托管理权,这些资源只有在有限权责下经过加工整理处理形成可复用、可转换的资产才会具有经济循环的产业价值。所以,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首先应做的是“资源资产化”,要考虑未来的产业化出口。要有一套文化资源资产测评和估值方法。举个例子就是中医药,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经验主义积累的文化宝库,之所以经常被非议,一是缺乏可验证的科学解释,二是缺乏从业准入规范和条件,三是没有形成基于大数据实证的药效评测方法,造成市场鱼龙混杂,江湖骗子泛滥。文化领域一直以社会公益事业为重,但要真正融入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价值及资产化是绕不开的话题。我们曾经在科技计划中支持文化附加值评估及服务价值评价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但很难,目前结果还不尽如人意。

二、关于文化发展的数字化、

网络化和智能化

现在社会上各个行业信息化都在讲“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文化也不例外。事实上我在各种场合更偏爱讲“知识化、信息化和智慧化”,因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一种外在表现形态,而讲知识化、信息化和智慧化则更偏重与内在情景化表达。从文化场景来看,数字化内容的结果是更加知识化和标签化,数字化之后就是互联互通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再往上一层就是各种智能展现的智慧社会。所以,数字化过程不是简单地重复进行各种分辨率精度的资源采集,更多的是在加工层面。文化大数据体系提出的基因库、标本库、素材库都是在做加工的事。而且一般的加工都是市场化行为,文化大数据体系更应该向“高、精、特”看齐。“高”就是超高精度分辨率,“精”就是要精选一批特别有价值的东西做数字化,“特”就是要做出特色,有区分性,不做重复工作。网络化要强调的是万物皆媒和透明网络。伴随着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未来网络服务经济变革一定会改变现有竞争性垄断大平台服务经济格局,一定是更专业化、扁平透明化和万物皆媒的,每一个节点既是媒体信息的接受者,又是媒体信息的传播者。在网络信息化世界里,关联很重要,今天我们把ISLI作为文化领域第一个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其实它的重要意义是定义了网络世界里任意两个实体之间关联的编码规则。这点很重要,原来经数字化的单个信息实体都是静态的,为表达海量信息实体必须对它进行编码压缩,从最初的电报码到现在DOI、ISBN、ISSN,物品编码等各类编码和赋码中心,都是单体,没有关联信息。ISLI是第一个关联标准。举个简单例子,一部电影在某个电影院播放,我们嵌一个唯一的关联水印标识符,如果社会上出现了盗版,就能从这个关联标识符信息中追踪到是哪个影院流出的盗版。再比如,大规模知识图谱发展到海量难以形式化表达时,就可以通过关联标识进行知识图谱库的压缩编码传输。第三智能化,现在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有很多尝试,事实上,文化领域是各类人工智能应用最全面、最有深度的领域。我们看到AI创作提升了音乐、视频等各类内容生产和基于艺术素材的创意生成的效率和质量,知识图谱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应用,XR在沉浸艺术展演中的表现力等。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假如说知识化代表的是一些个人阅读平台,那信息化就是
1
查看完整版本: 实录张树武关于文化科技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