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带儿子去闺蜜家玩,发现闺蜜现在特别爱对她女儿说教:
“你要向旦旦哥哥学习,他多有礼貌,再看看你,见到阿姨都不打招呼”
“旦旦哥哥才比你大几个月,会背古诗、讲故事,你天天就知道吃喝玩”
“把玩具给旦旦哥哥,再不给我就把你的玩具都没收了”
这是闺蜜和女儿的常规说话方式,一种让她女儿难以接受的「说教式聊天」。不论是孩子乖巧听话,还是出现行为问题或是不服命令时,闺蜜的说教式聊天就像机关枪一样,让她女儿更不听话。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场景?为什么别人家孩子知道那么多?还那么会说话?而自己孩子就像是个问题小孩。难道是他们父母给孩子报了早教班?抑或是孩子很聪明?其实不是,只是你不会和孩子说话。提升孩子认知和语言发展有一项十分关键的因素,无关家庭贫富,就藏在日常生活中,那就是父母和孩子的语言交流。
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万词汇倡议”机构的创始人达娜·萨斯金德(Danasuskind)博士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指出:“父母的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
换句话说,父母要多和孩子说话。
一、父母为什么要多和孩子说话?
1、孩子三岁前,父母对他们说的话直接影响大脑的发育
中国有句古话说“三岁定八十”,以前并不认同,但看了《父母的语言》后,才真正明白“三岁定八十”的真相是什么。
人类的大脑是唯一在出生后还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岁前。三岁前,大脑会发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这三年里,使大脑建立神经连接的条件是什么呢?是语言,具体来说,是父母的语言。
书中提到,有些孩子似乎特别聪明,反应敏捷;有些孩子即使很努力,成绩也无法提升。这种差异源于三岁前父母创建的语言环境。
2、不同家庭语言环境的差距可以达到万个词汇
书中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扎克和米歇尔先天性耳聋,他们都是在9个月左右植入人工耳蜗,可是手术成功后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康复结果。扎克就读于公立学校,达到了同年级水平;米歇尔却只能在残疾人学校里学习。
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作者深入研究两个家庭,她发现: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距,是两个家庭不同的早期语言环境造成的。此后,作者对父母的语言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发现:家庭状况不同,孩子听到的词汇量就不同。脑力劳动者家庭,三岁孩子累计听到的词汇量是万,接受福利救济家庭,三岁孩子累计听到的词汇量是万,相差了整整万。
研究还发现:不同家庭,3岁孩子听到的词汇量不仅仅是数量的差别。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包含积极、正面的单词数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多56万个。
读到这里,父母已经知道多和孩子说话会带来的结果,那父母该如何与孩子说话呢?
二、父母如何说才能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
书中对父母如何说才能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这一问题,提出了3T原则: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