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科学引领与舆论引导作用,继市教委组织开学第一课《劳动颂歌》之后,近日,重庆日报协同专业机构与名校校长,开展了重报教育微论坛之首期重庆德育一体化建设圆桌对话。与会者聚焦劳动教育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以期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助推劳动教育系统化在全市中小学落实。
4月2日,由重庆日报主办,人和街小学承办,重庆市教科院德育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的“教育优先发展党报责任担当”教育微论坛之“重庆德育一体化建设圆桌对话”在渝中区人和街小学举行。来自重庆市教科院、重庆南开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綦江区陵园小学、开州区汉丰第九小学、重庆新村幼儿园以及渝中职业教育中心、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的专家、校长,以及部分家长代表、教师代表,聚焦劳动教育主题,共同探究劳动教育一体化落实的基本认知、实施路径和落实机制。
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关键要在教育转化中落地落实
“劳动一体化建设与落实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新要求。”市教科院德育研究所副所长杨昌弋在圆桌对话上指出,劳动教育要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三个转化:一是把新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要唤起学生的内在动力;二是要把新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内化,要真正促进学生的自主实践和价值认同;三是要把价值赞成转化为学生生成,要真正按照教育规律促进学习的自然发生、教育的有效发生。因此,劳动教育的落实,要高度
围绕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系列话题,与会嘉宾展开了热烈研讨:
主持人:
杨昌弋重庆市教科院德育研究所副所长
嘉宾:
何云山重庆市教科院德育研究所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田祥平重庆南开中学校长
欧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肖方明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校长
杨琼霞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校长
朱义重庆市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校长
李莉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校长
唐楠重庆市綦江区陵园小学校长
刘达富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九中心小学校长
刘静重庆新村幼儿园园长
(一)加强劳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
年,习总书记在五一节全国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再创佳绩,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在年新年致辞中,习总书记号召大家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年的新年致辞中,习总书记再次勉励,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靠每一个中国人提升自身的劳动创造能力。中小学强化劳动教育,提升劳动素养,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既是教育的自身要求,也是时代责任和国家使命。
针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与会人士进行了分享。
欧健:劳动教育对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德智体美劳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知识教孩子的未来,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某种意义上比知识更重要。我们要根据新的时代特点理解劳动教育形态的多样性、价值的多样性。劳动教育不仅有德育的价值,也有智育的价值,还有体育和美育的价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也是受教育的过程,容易形成诚实、善良、勇敢、团队合作的品质。比如,西大附中的同学们每年都要发起“30分钟希望”的公益活动,主动去陪伴、看护残疾孩子;又如,每年学校的缤纷节上,同学们积极开张“爱心购物”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儿童捐款。
肖方明:劳动教育要重点培养劳动价值观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更不应忽略劳动的教育价值。没有科学技术,一个国家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不打就垮。劳动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教育要发展学生人格,培育正确的价值观,要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以劳树德,通过劳动教育赋予中小学教育新的时代特征。
人和街小学就是通过劳动教育,实现培养具有和谐中国、和平世界素养的“人和六质”少年的目标。为此,我们建构了学生“人和六质”课程(即和德、和健、和雅、和理、和美、和融),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比如,我们以整理家庭内务为主线,开设了75门自主课程。几年前,我们还研发了生活课程标准,从指导新生系鞋带、整理书包,到高段学生学会做蛋炒饭等,从而形成系统化、常态化抓劳动教育的局面。
刘静:学会劳动比学打高尔夫更重要
在幼儿期实施劳动教育,比在成年期意义更大。因为幼儿期是孩子手脑并用能力开发的关键时期。与有些幼儿园热衷于高尔夫、击剑、骑马等眼花缭乱的课程相比,我们幼儿园非常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我们认为,充分的劳动不仅使孩子骨骼、体能得到锻炼,也促进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良好品格的形成,基础打好了,才有兴趣特长的发展。
在新村幼儿园,凡是儿童能够做的,我们都让孩子们自己去做。幼儿园开设有烹饪区、木工区、小茶坊等,孩子们可利用真实的厨具做烘焙、磨豆浆,体验劳动过程的乐趣。每天孩子们吃的菜,由他们自己采摘,自己管理,并规划一天的生活。另外,每周五下午,幼儿园还开展小蜜蜂课程,全园的孩子都要参加校园环境卫生清洁行动。
(二)实现课程化、生活化、系统化融入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是一个人的精神钙片,是一个民族固根的基因。德育目标要高效落实到教育实践中,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实施,不断破解前行中的难题热点。
就劳动教育实施的方法和路径,与会专家和校长进行了深度分享。
田祥平:劳动教育要实现课程化融入。
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技能的传授,还包括劳动观念的传授。南开中学在全市最早开设选修课程,劳动教育早已融入选修课程中,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部分。
我们坚持思想引领、有机融入、实践体验、适当适度的原则,所开发课程着眼于符合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求。在南开中学,涉及劳动教育的课程实际很多,烹饪、木工课、精工课等生活技能培养的课程,选课时都被同学们“秒杀”;还有陶艺、皮具、剪纸等提升艺术修养的课程。另外,每年高二年级的同学们都要用一周时间去户外劳动体验,这对于国内高中学生来说是非常“奢侈”的。
除了以上劳动教育内容外,我们认为,认真学习也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因此,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学习不是“秀刻苦”,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大脑机器没有动起来,不是真正的学习,也算不上真正的劳动。劳动教育无论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都是帮助学生进入一种精神状态,获得人格的培养,为学生赋能,增强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
朱义:找准课程和评价的载体。
渝中区一直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是一所没有固定学生的学校,但全区大部分学生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因为它是一个集科学性、教育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的学生校外素质教育基地。
基地建构了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群,包括劳动技术、通用技术,不仅有结合生活中的烘焙,还有3D打印、陶艺等。小学课程有10多个,中学有8个。这些劳动教育课程,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观念、技能和劳动价值。
我们认为,劳动教育的关键,是要形成系统性的评价。我们的高中通用技术,要通过全市统一的结业考试以及高职院校的春招考试。其他项目也要通过感受、创意、出勤、表现、完成度、小组协作等形成过程性、结果性评价。
李莉: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高滩岩小学已经开展了6年的城市小学劳动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系统构建了“创想童年劳动课程”。我们在校内的种养殖基地、校外的实践基地开展丰富的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劳动实践、尝试体验的过程中建立与自然、生活、社会的联系,从而认识多元生命,学会优质生存,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还深度开展实践体验课程的校本化建设,用项目化学习方式,促进师生基于真实环境、真实问题开展知行合一的探究式学习,推动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最终让劳动教育的课程化融入、生活化融入、校本化融入激活学校的七彩教育生态。
杨昌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赋予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劳动教育除了需要建构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更要
(三)劳动教育需要完善全社会协作机制
相关调查显示,中国学生每天的劳动时间平均12分钟,远远低于国外学生平均1.5小时的劳动时间。少数学校的衣服快递业务很火热,学生不爱劳动,不自己洗衣服的现象比较突出。当前,强化劳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如何科学规范实施劳动教育?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完善全社会的协作机制是一条必经之路。
何云山:主渠道在学校,主阵地在家庭,主战场在社会
劳动教育不能只靠学校,还需要大中小幼有效衔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建。他强调,家长劳动教育示范引领作用非常重要。第一,家长要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学会做人;第二,家长要训练孩子的生存技能,使其具备较强的自理能力;第三,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第四,家长要将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多为孩子创造和提供劳动的机会。
劳动教育主渠道在学校,主阵地在家庭,主战场在社会,要坚持三者有机结合,落实劳动教育责任,建立协同联动的劳动教育机制,形成大中小幼等一条龙服务。同时,落实好家庭劳动清单,开设好学校劳动课程,形成人人处处时时的劳动教育局面。
唐楠:家校协同联动是关键。
家校联动是推动劳动教育科学化实施的关键。要激励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公益的事情积极做,主动做。我们首先是转变家长观念,安排专门的教师,分年龄段、分班级开展家长课程,家长和孩子一样,从一年级开始“入学”,在家长学校经过6年的学习,完成安排的课程,对家长有考核,有评价手册。同时,精心制定细则和要求,让家长明确如何陪同孩子,具体做哪些事情。一学期结束后对优秀家长进行表彰,其中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家长是否和孩子一起完成家务的情况。起初,我们也遇到家长的不理解,例如有的家长对一年级的孩子自己打扫卫生有意见,但是通过学校努力,如今家长的支持率已在90%以上。
杨琼霞:劳动教育要实现职业化社会化融入
大力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我们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将劳动教育融化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是在所有课程中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技术技能等,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二是通过海潮志愿者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与治理,让学生带着娴熟的劳动技能走进社区、养老机构为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奉献精神。三是校企合作开展职业实践,进行社会劳动,进一步提高劳动技术技能。我们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希望能与各中小学开展合作,让更多学生到中职学校进行劳动和职业体验,弥补中小学设备设施和师资的不足,共同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深度、广泛开展。
刘达富:要充分赋予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
劳动教育要充分赋予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要做到“三走进”:一是走进家庭,家校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孩子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家长应把劳动机会还给孩子,由家务劳动的代劳者变为指导者和协助者;二是走进学校,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化。老师组织实施“我是小小保洁员”“我是小小厨师长”“我是小小园艺师”等劳动课程,尽最大可能给孩子创造劳动机会。三是走进社会,项目式推进劳动教育,我们组织实施《百变七十二小小生活家》生活实践课程,根据孩子不同学段特征、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等特点,自主选择合适的体验项目。孩子们在体验中培养劳动兴趣、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技能,养成小公民素养。
教师、家长代表纷纷建言
人和街小学家长代表:
听了专家校长的交流,对娃娃劳动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今后在生活中尽量增加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提高娃娃自主管理的意识。
茄子溪中学德育主任罗先锋:
劳动教育需要家校紧密配合,我校利用“晓黑板”平台推出周末劳动打卡任务。通过晒的方式,倒逼家长放手让学生劳动;通过点赞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此外,我校开发《觅品做悟》假期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走出家门,参与美食的品尝和制作。
大渡口区名班主任工作室徐辉: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面临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国家教材、没有专业教师的困境。我们也在思考,在综合实践课中增加劳动教育的课时,但每个年龄段怎么学,怎么教还需要得到更多专业指导。
本次圆桌对话还实地参观了人和街小学和美课程八大工作坊。与会嘉宾认为,发挥学术专业引领,彰显党报媒体主导作用,聚焦关键主题开展对话,对于凝聚教育发展共识,系统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