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开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论语发现本有的仁与美的路
TUhjnbcbe - 2025/4/6 17:09:00

导读:论语是一面镜子,帮我们找到内心本有的光明的一面。让光明那一面升华、坚定、有力量,就能形成勇。学完这个课程,你不会再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会再说,我没有时间去改变,我的文化程度低;不会再说,我需要找很厉害的老师帮我。你的理由会越来越少,因为你能欣赏自己,孕育自己的灵魂。

教育的核心是解决2个问题:一个是对于成才的自信;一个是成人的自信,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成才的自信很容易解决,对于一个好学的人,无论智商高低,经过高手指点,1到3个月就可以对特定学问开窍,产生感觉和乐趣。后面就是勤能补拙、有才而不持才自傲,反省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盲点,不断优化自己,成长为卓越的德才兼备的人。这些都只是时间问题。

这两个问题看起来是两个问题,其实本质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呢?成才就涉及脑力的开发,脑力从哪里来?从中医来看,肾主志。有志的人,肾气可以滋养大脑,提供一种意气风发的快乐,可以促进脑部发愿,找到成长的快乐。

志决定了一个人脑力的开发程度,这就是为何古代投入非常少的教育资源,花费非常少的钱就可以培养出很多杰出人才。现代人迷失在科学、技术、方法的层面,片面地追逐知识。孩子越学越累,越来越感受不到大脑唤醒的乐、志气的乐,越来越迷失在功利的海洋。

所以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并不是你投入了多少钱,找了多少好的老师。核心是用知识和精神财富营养孩子的心灵,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找到成长的快乐、成才的自信。

志决定人大脑苏醒的程度,决定人的眼界、决定人的思维。志气少,眼界狭隘,思维容易片面偏激,情绪容易陷入自我否定或傲慢当中,在学习时也容易陷入到具体的知识点当中拔不出来,也无法产生对知识的深度思考。

有位国学大师问我:李老师,你为何能写出这样好的东西?你哪里学的?我说:我从来不花钱学心理学。心理学学到的是知识,但我要的是眼界,要的是自己信念的提升,信念提升了,就能自己观察世界、思考人生。我需要的是一双眼睛,而不是知识,我不想做知识的奴隶。我需要跟别人在同一个高度去思考和交流,我不想去仰视任何人,也不想去用高傲的眼光去贬低任何人。

学习中找到乐,可以找到能力的自信;学习中感受到成长,感受到信念的存在,就有成长的快乐。宇宙就大了,世界就大了。

但信念不是想找就能找到的,他需要一些体验、一些感悟、一些对自己的探索,从而找回成长的自信。

在我的观念里,不管什么人,人性中都有高尚的、美好的情感。看到这些,反复体会这些美,形成自己的“乐”,当这种“乐”丰满时,自己就看到信念了,也看到了“能力”的本质。

肯定自心本来就有美的存在,不断地丰盈它就可以了。有时候大的知识和信念系统对自己是障碍,比如论语很大,包含这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生的精华,如果去追逐,估计很难。但是什么是精华呢?那一定是人性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一面,去珍惜这些美好的一面,反复去感受、去培养壮大,就遇到最美的自己了。

所以精华一定是深入骨髓的,一本书,如果有一句话能触动灵魂,触动内心柔软的善的一面,这就是仁。这句话,自己如果珍惜,每天能去念,让这句话成为大脑的思维惯性,就能感受到灵魂的力量,这就是勇。如果这句话能觉得它具有概念人生的高度,那就是义。

如果觉得这句话非常重要,在人生遇到利益冲突时,能放弃利益而坚守自己认同的道理,就是信。如果这句话让自己看世界更明了,看自己的过失更明了,那就是智了。

基于这种认识,我从论语中节选一小部分能触动心灵的柔软的那部分美,去感悟它、去练习它,让自己看到灵魂的力量,看到自己的勇敢、看到自己的智、看到自己的快乐,我们的人生就能走上阳光大道,从而好学、乐而忘忧。我想若能真如此,教育的问题不再是问题,成才也不是问题。

在后面的课程中,我会解释自己节选论语的短句,并结合生活去解读,找到自己心中本来存在的仁。然后给出方法去练习它,看到自己的力量、看到自己的信念,而这样的体悟和改变只需要几天而已。

因为我们是从一个点穿透骨髓、深入骨髓的,要的是深度,要的是内心本有的明亮,而不是要一个系统。一旦获得这种体验,必定可以勇而好学,因为自己知道,这才是根本的成长和成才的路、自我教育和成长他人的路、幸福人生的路。

谢谢大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语发现本有的仁与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