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光书院
教师共读
汲取经典营养
助力学生成长
四年级组教师共读分享活动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
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
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
书——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一个人读书,
不如一群人思想的碰撞。
有理想的老师,都是有光的行者和思者。在星河,老师们常常手捧一本书,或读、或思、或分享,他们深耕书海,乘风破浪,为更美好的教学续航。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在星河,读书成为老师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今天,有光书院里有书香四溢,那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些书不宜一口气读下去,最好今日东取一鳞,明日西取一爪,有时间仔细玩索,有空闲仔细品尝。培根对此如是描述,“有些书是供咀嚼的。”而这本书就是这样可供细细咀嚼的书,也恰验证了“好书不厌百回读”。
“深”耕书海听经典之音
1
朗读者|诸颖(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
今天,我们继续重温经典《给教师的建议》第19条,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这里的“学习困难生”指的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此类学生一般情况下,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学习负担,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也就是认为此类学生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一位姓特卡琴柯的优秀数学教师,他教的中学生就没有不及格的。这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善于合理地组织这里所说的这种阅读,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他从五年级教到十年级,教的每一个年级都有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止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形式来讲述他觉得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一门科学──数学的。这些有益的阅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以内化的形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因此阅读不仅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还能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这也让我思考该如何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学段、性别、性格特点等方面差异来选择合适不同个体的书籍。二、运用多种方式促使孩子阅读,根据时间我们可以将阅读氛围碎片式阅读和整合式阅读,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去读。利用亲子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读书并分享的习惯。班级组织读书分享会,鼓励孩子阅读分享等等。
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通过阅读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状态,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发展学习困难生的思考能力,通过阅读可以不断拓展学习困难生的潜能,所以阅读是转化学习困难生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让孩子通过阅读汲取知识的力量,在阅读中发展能力。
“笔”耕书海,写经典之魂
2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教师心中也有不同的教育解读。
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和我们分享感悟和体会。
吴润洲老师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条: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强调我们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简而言之,也就是要落实分组教学的理念,切实在课堂上不统一灌输,让我想起了之前听的自己班的数学课,那个老师就是这样实施的,根据不同的智力水平特点分成三大组进行课堂训练。要相信,如果在课上,学生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段独一无二的人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能够继续学会了解他们,保护他们,改变他们,毕竟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在他们从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形成的,所以我们更要用心思考,如何让孩子的学习生活更有意义,用书里的一句话来说,不断思考的人生最有意义。
刘悦恒老师
我想告诉星河娃,学会阅读的一大要义,就是“拿来主义”。从哪儿拿?主要有以下两点。
1.从课堂上拿
课堂上不但要有“口才”,还要有“耳才”。让认真倾听成为习惯,在课堂上要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发言,认真听取老师的语言,认真记忆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这些都可以占为己有。
2.从学过的课文中拿。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以致用。平时学习课文时,就要能做到“聚焦表现手法,学会欣赏评价”。这样,在做阅读理解训练时,就能找到作者藏在字里行间的想法和思绪,走进了文本,读懂了作者的心,阅读理解做起来就能更顺手。学了善用,学了会用,学了乐用,这不正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吗?
我想用这句话作为结束语:一张书桌、一本书、一束光,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
陆晓楠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二十七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中说:“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爱好应该是“读书”,并且该终生保持下去。不管哪一门学科,你都应当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否明白阅读能充实灵魂,滋养心灵,润泽生命。可是,为什么有的小孩爱读书而有的小孩不爱呢?作为老师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呢?怎样让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真正地让“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既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作为传播文化的使者,我们更应该明白读书的重要,我们再也不能马马虎虎的教书了,我们不能只当一个教书匠,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上的有心人,为孩子的成长添砖加瓦。
张雪菲老师
开学初,学校推荐了读物,让我有幸拜读了伟大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一书。文中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让刚踏入星实小的我感悟颇丰。
苏霍姆林斯基文中的这段话深深影响着我,他说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应当先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将至的时候而悔恨呢?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务必点滴地积累智力财富和教育教学能力。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而提高自身素质的首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工作初期我会抱怨备课,上课,还要组织参加各种活动,早晚校队训练,身体已筋疲力尽,哪有时刻腾出来读书?但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们自身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制定出合理的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总是能挤出时刻来看书阅读的。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刻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读书是很有必要的。读书不光要读所任学科的有关书籍,还要读学科以外的书籍,要做到博览群书,正因现在的教育不光需要懂得学科以内的知识,现在的课程教学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只有知识储备丰富了,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书中还有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我还没有领悟,任然需要我去不断努力,发奋学习。争取让自己早日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
顾攀乐老师
读完这周兴趣的秘密何在这一节,我的触动很大,我扪心自问:现在的我又该从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建议又该怎样落实在我的实际教学当中呢?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所以抓住这一特性,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要想方设法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顺利引入教学内容,并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加课堂魅力。例如在《圆圆的世界》一课中,上课一开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问到:这是什么?学生有的猜是太阳,有的说是盘子,还有的说是一个西瓜等等。这样一个“猜物”的游戏使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来了,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散,想象力得到了丰富。游戏教学能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能促进学生不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
花艳老师
大多数孩子刚开始英语学习的兴趣都是很浓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要想学好这门语言,必须有丰富的词汇量,所以有许多学习者往往会觉得记忆单词很困难,甚至有部分人会产生厌学情绪,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呢?这周在仔细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21条“兴趣的秘密何在”后,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书中提到,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现实和现象的“权利感”。英语虽然是一门学科,但它更是一门语言,所以不仅是在课堂上应该给孩子营造语言学习环境,课后也要尝试和孩子们进行日常英语交流,一句Goodmorning,Howareyou?What’swrongwithyou?...都是将课本知识在学校中的运用和迁移。另外,是不是应该改进英语作业模式?让孩子们回家也能运用这门语言,譬如布置实践型作业,让孩子给家庭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贴英语标签,这样既可帮助学生记忆单词,也能提高书写水乐趣,或者让孩子们创造性地改编对话或者录制英语小视频以获得成就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育这条路上,努力跟随前人的脚步,一辈子学做教师。
“智”耕书海,绘经典之魅
3
“心”耕书海,阅经典之韵
4
读书过程中,每位老师用文字记录下阅读的感悟。墨香伴书香,使我们的阅读更富内涵,更有韵味。
与书籍携手同行,
开启崭新的心灵之旅。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我们的课堂将充满智慧。
洒下教育的一路书香,
走出更为厚重的教育人生。
撰稿:星河实验小学四年级组
编辑:顾攀乐
审核:潘香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