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说法,不爬就走,影响孩子大脑发育,还可能导致语言障碍;相反,先爬后走的孩子,肢体灵活,协调性好,发育更好。先爬后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长大了就会“见分晓”。
生长发育过程,有爬行阶段和直接跳过爬行阶段的孩子,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要注意什么?不爬就走的孩子,可以做什么替代爬行?今天来聊聊。
图源:Unsplash
一、关于宝宝爬行以及爬行的意义
大部分宝宝在5-13月龄区间开始爬行。最近20年里,研究发现孩子开始爬行的月龄变得越来越晚。而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遵从睡眠安全原则,仰卧位睡的方法,似乎会让孩子翻身、坐和爬的开始月龄稍稍延后;但是到了18月龄,仰卧位睡和孩子的大运动发育之间的就没有发现关联了。
另外,研究还发现,膝手爬的方式可能比坐着挪屁股爬的方式更理想。相比膝手爬,坐着挪屁股方式的爬行,效率更低,而且对四肢的锻炼也有限,比如孩子的上肢没有机会承受身体重量,失去锻炼上肢的机会。
爬行对孩子的肩部、髋关节锻炼,以及手臂和双腿协调有帮助。当然,锻炼这些身体部位以及手臂和双腿协调,并不是只有通过爬行,其他的包括:攀爬、扶站等,也有同样的锻炼意义。根据现有研究,现在孩子的上肢力量相比前几代人更弱一些。但是这并不能简单理解为爬行姿势不对,或者没有爬行直接走而导致的,相反更多是因为孩子整体的体育活动减少了。
爬行对孩子的生长发育确实是有意义的,而且爬行对孩子来讲,是人生中第一次实现了独立的移动、变换位置。孩子可能会为了靠近某件玩具、某个人等而努力爬行,这个过程对孩子的认知(思考)发育、社交行为发育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另外,爬行过程孩子也要学会四肢协调以及形成空间意识。
二、不爬就走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注意什么?
约7-10%的孩子,会跳过爬行阶段,不爬就走。刚才讲过爬行有很多生长发育方面的意义,那这些不爬的孩子,是不是就有问题?长大以后就和那些爬行过的孩子出现显著差别?
其实未必。
因为在爬行阶段失去的一些锻炼机会,孩子其实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补救”回来。所以,如果孩子没有爬就走了,不要因为网上流传的“不爬就走影响大脑发育、语言发育;长大之后见分晓”之类的说法而过度紧张。
图源:Pexels
对孩子来讲,我们需要看整体的发育,而不是只盯着一个某个特定方面。宝宝迟迟不爬,或者不爬就直接走了,在开始担心之前,先要想想:
1.孩子生长发育过程,其他大运动发育是否理想?比如开始竖头(一般4月龄前能较好竖头)、独坐的年龄(一般6月龄左右开始能靠坐或独坐),跟其他孩子差不多吗?
2.孩子的语言发育进度,与其他孩子差不多吗?大致符合发展规律吗?
3.孩子的社交、认知等各方面,与其他孩子差不多吗?
假如孩子各方面的发育都是理想的、单单就是跳过了爬行阶段,那通常不用因此而担心在智力、大脑、语言或其他发育行为等有方面问题;也不用而担心比其他爬过的孩子在智力、行为等方面表现差。
当然,如果孩子跳过爬行阶段,同时还合并其他发育方面的问题,那还是要引起重视,及早向靠谱的专业人士求助,比如找靠谱的儿童保健或行为发育医生排查一下。
三、如果孩子不爬,替代爬行的锻炼方法是什么?
1、攀爬
对于不愿爬、跳过爬行阶段的孩子,其实可以试试攀爬,同样可以让孩子获得爬行阶段的那些锻炼。其实,攀爬的肢体动作类似爬行,只是攀爬是垂直方向的爬行或攀登。
一开始可以鼓励孩子爬沙发背,然后可以慢慢让孩子试着爬楼梯,等再大一些,就可以让孩子在公园或儿童玩乐场所里,借助某些攀爬工具来爬,比如爬树、适合幼童的攀岩等。
2、爬行游戏
另外,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那些不肯爬或者跳过爬行阶段的孩子尝试爬行。比如跟孩子一起模仿狗爬、熊走路、青蛙跳等,还可以以比赛的方式,鼓励孩子尝试。通过这些游戏,鼓励孩子尝试爬行,让孩子尝试和体会爬行过程中肢体协调、对周围环境保持警惕和了解的状态。
3、负重行走
另外,让孩子负重行走,比如推着装满东西的玩具推车走、拉着装满沙子的小车走、或者帮助吸尘、整理比较重的东西(比如书)、甚至可以和孩子玩摔跤等。
所有这些游戏或活动,都可以对孩子的肌肉、关节等进行锻炼,而这些锻炼其实就是在孩子爬行阶段会得到的锻炼。
大部分孩子会有爬行的阶段,但有小部分孩子可能会跳过爬行。只要孩子总体的生长发育理想,通常不用因为没有爬过,而过度担忧。另外,对于不愿意爬、不爬就走的孩子,其实我们仍然有很多其他方法来让孩子获得类似爬行的锻炼。
研究发现:0-6岁是宝宝脑力开发的黄金期
根据“才能递减法则”,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具备多方面的潜能,但若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训练、巩固、提高……这种潜能则会随年龄的增大而“递减”,到6岁后逐渐衰退至消失。
因此,建议家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中,逻辑狗和下棋都是不错的选择。市面上有许多教育玩具都可以帮助他们锻炼思维能力,父母可以带孩子一起玩。
比起一些乱七八糟的玩具,我更推荐入手益智玩具,有一些玩具是对孩子的高智商培养非常有帮助的,比如积木、七巧板、折纸等等。通过这些益智玩具来培养孩子的脑力再好不过了!这款来自日本的“活”的纸玩具——《惊掉下巴·中村开己动态纸玩具》就非常适合帮助孩子锻炼手部,提升专注力!
一张张折纸经过精妙的设计,像是被赋予了魔法,拥有了鲜活的生命。
会翻跟头的小猴子
会吃东西的大灰狼
动作迅速的乌龟
被赋予了生命力的纸玩具,活灵活现,趣味十足,孩子爱不释手!
专为孩子打造的经典之作
根据经典童话故事设计,一套18款纸玩具,个个能蹦、会跳,还能自动弹射,趣味性十足!
《小红帽》里的狼外婆
《龟兔赛跑》中努力的乌龟和懒惰的兔子
经典童话《龟兔赛跑》
《灰姑娘》中神奇的南瓜车
经典童话《灰姑娘》
一边做玩具,一边给孩子讲这些经典故事,折完之后,还可以带着孩子重演童话中的经典场面,即动手又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力,是不是很有趣?
开发孩子智力的“活玩具”
中村制作的纸模型都藏着极具巧思的机关,蕴藏着许多经典的数学物理知识:立体几何、齿轮、作用力、弹力等等。
孩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会学到很多小知识!
压扁了的纸板,一扔就变为立体企鹅。其实就是借用中国古代黑科技——榫卯,透过一系列的折叠和连接,通过触碰底部的榫,让模型自动展开变成立体的纸模。
张牙舞爪的大灰狼,在它腰肢上轻轻一捏,就让大灰狼张开大嘴,露出呼救的小红帽来。其实在他的体内有一根能回弹的橡皮筋。
不倒翁企鹅,原来它的屁股里藏着一枚硬币。
为什么鳄鱼会张嘴,为什么南瓜车会打开,这些小秘密等着孩子自己去探索哦
使用安全,质量过关
在这一次的引进中,与日本原版相比较,中国版做了一些改良。
为了安全,中国版采用模切和压线工艺。
日本原版是需要孩子使用剪刀按照折线剪裁的,中国版采用模切和压线,省去了用剪刀裁剪这一令家长不放心的环节,即便孩子自己独立玩耍,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而且这套纸板厚实且耐玩,可反复玩耍,性价位很高。
这套纸玩具采用的是特制的纸板,厚实,耐玩,只要不是被暴力对待,可以反复玩很久,因此性价比很高!
同时采用了模切+压线工艺,省去剪刀裁剪的过程,孩子直接抠取即可使用,非常安全!
配套赠送制作材料包
赠送的制作材料包含橡皮筋、镊子和白乳胶。安全材料!
就连小小一条橡皮筋,也是经过了反复的测试挑选,选择的是最经久耐用的。
一张小小的手工折纸,千变万化,在折叠的过程中,极大地开发了孩子的智力和动手能力。
看说明书、研究折叠方向,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动手粘贴,安装,锻炼了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以及手部协调能力。
完成之后,孩子可以根据玩具营造故事场景,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小的折纸,带给孩子无穷的快乐和成长,开发智力,活跃思维,促进手、眼、脑三位一体的综合协调
这套纸玩具本来只在日本上市,很多中国宝妈只能通过代购购买,不但麻烦,而且价格比较贵,高达多元。
一套+工具+教学视频只需元,让每个娃拥有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
既可以帮助孩子戒掉手机和电视,又可以给孩子一个全新的体验,带给孩子一段快乐的时光,又能增加亲子互动。
链接我放在下面了,大家可以点进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