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人民日报点名,教育部发文整顿,全国扫黄打非办查出违规,颇具争议的在线教育公司作业盒子(今年7月更名为“小盒科技”)近日再次进入媒体视线。
年底,人民日报点名作业盒子,称其APP中存在的诱导学生充值、暗含游戏等问题;
今年年初,作业盒子方面宣称“已走进所学校,率先完成了在中央电化教育馆的审核备案工作,获国家教育资源体系首批资质认证”,但很快便遭遇“打脸”。中央电教馆实名“举报”该消息为不实,称作业盒子还处于自查阶段;
随后,作业盒子被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查出违规;
2月底,作业盒子被传遭遇“资金链断裂”危机;
4月底,媒体曝出刘强东及其控股公司退出章泽天“处女投”公司“作业盒子”……
而随着作业盒子向财视传媒高额索赔万一事的发酵,越来越多的媒体对作业盒子内、外部存在的问题及商业模式进行了报道及深度解析。
这其中,一则或涉及商业贿赂的消息令人颇为震惊。
公开信息显示,作业盒子创立于年,区别于此前市面上的主流在线教育APP如作业帮、小猿搜题等校外C2C模式,作业盒子一款面向K12,主要扎根于公立学校,为公立学校师生提供学习题库和课堂作业管理解决方案的产品,在积累了第一批用户之后,作业盒子开发了面向toC的“闯关付费”、“体力值”等游戏化学习变现模式。旗下目前有小盒学生、小盒家长、小盒老师、小盒课堂、小盒编程等多款APP,前三者分别面向学生、家长、老师。
作业盒子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年4月,作业盒子累计注册学生用户已经超过万,教师用户超过万,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多座城市的0所学校,日均采集学习行为数据超过1亿条,每天活跃用户超过万。
据媒体报道,进入公立院校接管作业场景,作业盒子采取了主推老师渠道的方式,那么作业盒子是如何走进公立院校,拿下老师的?作业盒子创始人兼CEO刘夜曾向36氪表示,“除了产品本身以外,作业盒子还给予了老师一定的激励机制:流量补贴,每个老师30块。”
也就是说,按照年4月官方披露的万的教师用户数,以“每个老师30元”计算,作业盒子为了推广产品给予了老师至少万元的“流量补贴”!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作业盒子有偿推广app的行为是否已置老师和自身于违规甚至违法的境地?
教育部年7月8日印发的《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严禁老师通过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生活用品、社会保险等商业服务获取回扣。
事实上,教师、医生群体获取回扣不仅仅属于职业道德或者纪律的范畴。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8年出台的司法解释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利用教学活动的职务便利,以各种名义非法收受教材、教具、校服或者其他物品销售方财物,为教材、教具、校服或者其他物品销售方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的规定,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以财物,个人行贿额在一万元以上的,单位行贿数额在二十万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在行贿犯罪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指行贿人谋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规定的利益,或者要求对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行业规范的规定提供帮助或者方便条件。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商业活动中,违背公平原则,给予相关人员财物以谋取竞争优势的,属于“谋取不正当利益”。
那么,问题一,作业盒子是否属于销售方,旗下APP是否提供商业服务?
在校园APP通过搜题及题库引流,直播课变现的商业逻辑被资本认可不久,去年12月底,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引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一纸文件导致行业原有秩序瓦解,K12企业纷纷开始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
官方资料显示,作业盒子为小学师生家长提供工具产品、课程和教学辅导服务,刘夜在7月18日的融资发布会上宣布公司业务线延伸至编程和英语赛道,新一轮融资将用于深化AI课程。
看似作业盒子正在占领新的高地,但事实如何,继人民日报点名,教育部发文整顿,全国扫黄打非办查出违规后,被指触犯“教育红线”的作业盒子是否已经整改完成?被媒体质疑的诱导学生充值、暗含游戏通道等问题是否已经消失?
据《南方日报》今年7月份的报道,作业盒子依然存在大量游戏化的内容,甚至可以用付费方式购买虚拟道具。作业盒子内置的“魔法学院”“学霸计划”“脑力达人”等功能里,用户可以通过付费获得更多体力值、魔法值以及金币,官方还通过榜单的方式来刺激用户消费。由于付费的游戏化内容遭到家长质疑,此后作业盒子在更新中将原APP改为“家长版”,另设了一款学生版APP。然而,游戏化内容并未改变,原用户仍然能通过账号密码进行登录。
而就在最近,上海闵行区实验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向财视传媒反映,“小盒学生”依然在利用游戏增加孩子对app的黏性,同时利用家长对孩子成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