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灵汐科技有限公司CMO华宝洪“小试牛刀”的类脑计算,后摩尔时代的破题之道镁客网注意到,今年5月14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在京召开,本次会议不仅由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主持会议并讲话,还专题讨论了面向后摩尔时代的集成电路潜在颠覆性技术。这说明,对于即将到来的后摩尔时代所要面临的新挑战,已经成为了国家重点关心的方向。那么,什么是面向后摩尔时代的集成电路潜在颠覆性技术?会议并没有对外完全透露。但华宝洪告诉记者,和学界的不少观点一样,“类脑计算”应该就是会议中所提到的潜在战略性与颠覆性技术之一。所谓摩尔定律,即“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每18-24个月,集成电路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翻一倍,性能提升一倍”。而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突破,受制于芯片内部信号的有效传递已经接近物理尺度的极限,目前想要在5nm以下再提升工艺水平已经是极为尖端的技术难题,而成本、市场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也极大可能难以为继。这也就意味着,算力的发展将遇到较大的瓶颈,而与之相关度较高的如人工智能等产业,即将迎来潜在的冲击。以人工智能举例,在第三次发展浪潮后,传统意义上的“三驾马车”——算法、算力、大数据,为人工智能这几年如火如荼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但后摩尔时代的计算技术面临的挑战,给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华宝洪表示,对于人工智能等高度依赖芯片能力的产业来说,传统意义上的单纯依靠堆大数据、高算力或将成为过去式,要想有新的突破,就必须有新的思路。“以自动驾驶这一细分领域举例,现在市面上各家都在提升算力、算法,不断用大量的图像数据来训练模型,但依然还是面临着无法突破的瓶颈。人工智能发展的“三驾马车”,现在已经面临发展瓶颈,要解决后摩尔时代的挑战,我认为还是要看类脑计算”。目前学界的不少观点也认为,传统的“三驾马车”+冯诺依曼架构硬件所支撑的人工智能之路,正在越走越窄。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教授曾表示,“基于碳基已经发展出现有的人类通用智能,基于硅芯片已经发展出强大的机器智能,借鉴脑科学的基本原理发展类脑计算,支撑人工通用智能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图
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教授由此看来,类脑计算将有可能成为一把突破传统AI计算瓶颈、打开通用人工智能大门的钥匙,从而也就破解了后摩尔时代所带来的新挑战。不仅如此,华宝洪认为,对后摩尔时代人工智能方向的支持,只能算是类脑计算的“小试牛刀”,其“用武之地”实际上更为宽广。脑仿真和脑科学研究,是类脑计算更大的“用武之地”“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脑计划的目的,并不仅单纯为了去解决人工智能的问题,而且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