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可塑造的吗?人的大脑有许多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所形成的网络连接,会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对周遭世界的预期,以及如何与他人互动的技巧。所以,家长在教养中的选择,具有精心打造那些能在孩子大脑发育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神经网络的力量。
每个家长所选择的教养内容,无论是有礼貌、守规矩、要运动…等等,不外乎是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了让孩子保持健康,需要喂养他们良好的饮食、鼓励他们锻炼身体,同时也必须谨慎地为孩子选择生活经验,而这些生活经验,就会成为改变孩子生理发展的教养工具。也就是,家长的教养选择,决定了大脑的发展,决定了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脑的可塑性取决于反复练习
想在任何领域成为那行的世界级专家,你需要花一万个小时的苦练。他认为熟能生巧—只要有足够的练习,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某一行的专家,神经科学也支持如果我们勤于练习某些技能,便会有进步的这种说法。当我们藉由练习来启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回路时,大脑会运用一种称为活动依赖型的可塑性程序来适应这类经验。
这些活动使用一些简单的规则来控制神经元互相连结的方式:
●经常使用某两个神经元间的神经通路,那么这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连结会增强。
●某个神经通路被重复使用,在突触的地方会产生变化,也就是经过大量的活动之后,又会有新的突触形成。
●不再使用时,先前形成的突触可能会衰退、消失。
●使用神经通路会增加常用神经元的髓鞘形成,这会让神经回路的传输速度更快。
练习改变基因运作方式
神经科学告诉我们,刻意练习会改变神经元启动与连结的方式。即使某个神经通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使用之间相隔了一年,然而第二次使用该通路的反应仍会比第一次使用时更强。练习能让负责学习的基因被启动、产生新的蛋白质帮助被强化的神经连结,形成新的突触。这表示,无论大脑的年纪如何,练习都会带来进步。
练习能养成习惯
习惯是指一系列的行为,一开始由个人有意识主动开始,后来成为自动化的行为。
理论上,习惯是为了避免曾经做过理性决策的情况下,又要费心做决策的压力过程。基本上与本能无异,只是习惯是后天的行为。在习惯性活动进行中,大脑不必思考自己正在做什么,例如:早上六点起床,在上班前运动可以成为习惯性行为。一开始需要些许努力,但很快就不会那么费力,到后来,在那个时间起床几乎不费吹灰之力。每个习惯都曾是一种目标导向的行为,一旦熟练了,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第二天性。
神经科学把习惯定义为一种以特定方式行动的稳定倾向。习惯不必然会使我们成僵化的机器人,而是打造一个以弹性架构的稳定大脑的结构。这种弹性就是习惯本身,至于新的行动还是可以从中而生。习惯就是你寻常的做事方式。
习惯分为两种型态:
例行习惯(routine-habits):强调做事的例行方式,这种方式会愈加制式,降低弹性。例行习惯虽然是训练同步行为(entrainingbehavior)有效的老派教养技巧,但我们也不希望孩子像是遵守严格指示的机器人。相反地,我们努力的目标是,教养出能够保有适应力,深思熟虑的人。
习得习惯(learning-habits):习得习惯能提高对自己行为的认知控制(cognitivecontrol),让孩子更具弹性。习得习惯发生在当我们娴熟行事的一般基本原则时,这样便可无需多加思考,如此便能释放大脑资源,更高阶、更深入投入当前的情境。例如:在弹钢琴时能够同时读谱并在琴键上正确找到这些音符,那你就有多余的脑力来注意以富有情感的方式弹奏曲子,甚至还能即兴创作。
家长可以影响孩子的脑神经回路
我们根据脑神经回路使用的频繁程度来设定它们的优先顺序。在很多方面,我们通过自己选择从事的事务决定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物。选择从事特定活动时,也选择了会激发哪些神经元。孩子还小时,家长选择孩子所从事的活动,代表选择了哪些回路优先发展。慢慢地,孩子会自行考虑某些神经回路胜于其他回路,因而优先使用这些神经回路,自然就形成了他们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可以通过两件事来调整:(1)孩子使用资讯处理来思考事物的方式,以及(2)孩子所拥有的经验。
决定孩子练习的项目是教养中最重要的一环,家长也借由帮孩子规划特定经验来达成这项使命。如果父母将注意力集中在帮助孩子练习就寝,那么孩子最终可以在无需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入睡;如果我们帮助孩子反复练习九九乘法表,大脑就能学会九九乘法表;如果我们把时间和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创造力、同理心与自制力上,那么这些技能将会大放异彩。
每个思想和每个动作会强化某些突触,而无关乎其他突触,这种神经连结的裁剪永不停止。因此,每个思想都会成为一个发展的过程。作为家长,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确认孩子的自动化行为为何,因为我们可以参与他们的习惯养成。这就是为什么要运用那些我们希望强化的脑神经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