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世界著名脑力开发权威专家东尼?博赞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脑力开发工具。在《思维导图》一书中,作者对思维导图进行了明确的概念界定,他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图表,一种整体思维工具,可以应用到所有认知功能领域,尤其是记忆、创造、学习和各种形式的思考。它被描述为大脑的“瑞士*刀”。
思维导图从中央的主题发散分支形成次级主题,运用符号、图像、曲线、词汇、颜色建立记忆的链接,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将一长串枯燥无味的文字知识和信息变成了色彩鲜艳的、有利于理解记忆的图。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外在体现。它总是从一个中心主题开始,并以一种无穷尽的链条形式从中心分散,并归于同一个中心主题,使人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发散性思维的力量,通往大脑的思维能量库。
二、思维导图的作用
1、组织与系统化功能
思维导图能够将零散碎片的知识加以整合和系统化,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呈现知识发展的脉络和结构,从而更好的对知识进行组织,是避免教学碎片化问题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主题,设计层级关系,确定绘制方式和元素,这正是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构建,不断的促进同化顺应。同时,学生在最初绘制思维导图时一定会出现些许错误,而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一些错误和不平衡正是体现了平衡过程的实质,学生不断的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改完善、推到重来的过程,就是不断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
2、评价与反馈功能
布鲁姆提出,根据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而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思维导图是思维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这一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不管是从知识的深度上还是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上,在思维导图中都能够较为清晰的展现出来。
当学生对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时,能够及时的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改和完善,这就实现了学生对自我的及时监控和评价。所以通过思维导图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能够提高元认知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评价的效果。
思维导图是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工具。教师采用课堂观察法观察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对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进行评价,从而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诊断。这种可视化展示,是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工具。
思维导图可用于总结性评价。通过比较学生最初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的思维后学生知识结构产生的变化,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反思和调整。思维导图适应了新的教学形式之下对学生以及教师评价的多样性和复合性,是有效的评价工具。
三、思维导图的种类
1、圆圈图
圆圈图由大小两个同心圆组合而成,里面的小圈圈是主题,而外面的大圈圈里放的是和这个主题有关的细节或是特征。它是8种思维导图里最简单的初学者建议使用。
2、气泡图
气泡图与圆圈图有相似之处,都是圆圈组成,中心圆圈是主题。不同在于外面的小圆圈,用于填写和主题相关的一个形容词或描述性短语。为了不让气泡飘走,大小气泡之间用一根线条连接。
3、双气泡图
双气泡图常用来比较两件事物,它是气泡图的延申。左右两侧图都可以独自成立又交织在一起。两个主题之间具有可比性。同时跟两个主题气泡关联的小气泡代表他们的共同点。
4、树形图
树形图的样子像一棵倒挂的大树,主干、枝干都代表一个类别,每一个枝干可以分出下一级枝干。树形图适合用来对事物进行分类。
5、括号图
如果要明确表达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用括号图会比较清楚。它和树形图一样,横线上面用于填写内容,括号用来表达关系。
6、流程图
要清楚表达一件事情的发展顺序就用流程图。图中每一个方框代表一个步骤,带箭头的短线指向下一步。如果某一个步骤特别复杂,可以在它下方添加子流程。
7、复流图
复流图的形状和上面的流程图有点相似,它主要用来分析主题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左侧的方框用来填写原因,右侧的方框用于填写结果,带有箭头的线条连接了因果关系,方向不能发生错误。
8、桥形图
桥形图是思维导图中逻辑关系最抽象的一种,用来表达几组事物之间有相似的关系。图中一条横线上下分别填写一组事物,第二组填写要参照第一组上下关系相对应,不能颠倒。图中凸起的桥形象征几组事物之间具备相似关系,用英文单词“as”标注。
四、思维导图在本课中的适度运用
1、教材分析:
《项链》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的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小文章,语言生动流畅,意境优美。《项链》犹如一段优美的风光片∶大海蔚蓝,宽阔无边;沙滩金*,绵软细长;浪花雪白,哗哗而来。几个小娃娃赤着脚,拾海螺,捡贝壳。他们脸上写满快活,嬉笑着,奔跑着,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课文如同影视拍摄一般,从大海远景切入,慢慢推至近景,逐一展现海边最富特色的沙滩、海浪、海螺、贝壳,并对之作色彩描绘;然后又呈现脚印、沙滩、大海的远景,很有动感。其中,对小娃娃动作的描写先后有序,一气呵成。篇末把小娃娃的脚印比作大海的项链,非常传神。作者巧妙构思,把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好画面加以诗意表现,学生从中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2、本课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组织的教学内容:
(1)对本课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梳理之后,我整理了可以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的四个学习内容,分别是:
①本课11个生字和2个偏旁。
②第一自然段中偏正结构短语。
③第二自然段中小娃娃的动作。
④项链是什么的问题。
(2)考虑到学生是一年级,思维导图是首次运用,不宜太复杂,最终我确定了选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第一、梳理项链是什么的问题。
学生容易理解的答案是一条用海螺和贝壳穿成的项链,也是一条实物项链。另外一条项链则是作者想象之后拟人化的项链,大海把小娃娃踩在沙滩上的脚印挂在了胸前,也成为一条项链。这个理解需要学生对课文内容读懂之后结合生活经验一起体会。最后明白课题中的项链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大海给小娃娃送了项链,小娃娃也给大海送了项链。
教学实录片段:
◆师:项链是用什么穿成的?
①生:海螺和贝壳穿成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句话里知道的?)
生:课文里写了: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
②师:你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从课文中找到了信息。
(板书:海螺和贝壳)大海送给小娃娃的项链是用海螺和贝壳穿成的。
(拿出项链,先给学生看看,再挂脖子里,摸一摸什么感觉。)
③生字教学:贝。
④生字教学:和。
◆师:项链还用什么穿成?
生:项链是用脚印穿成的。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里写了: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师:你不但会读书,还能联系前面的句子去理解,读懂了快活的脚印是小娃娃留在沙滩上的脚印。这条用脚印穿成的项链,是小娃娃送给大海的礼物。(板书:脚印)
第二、偏正结构短语的学习。
课文第一自然段共三句话,反复出现了偏正结构短语,例如:蓝蓝的大海、又宽又远的大海、**的沙滩、又长又软的沙滩、雪白雪白的浪花……这些短语从颜色、特点两方面对景物进行描绘。所以我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可以从颜色和特点两个方面去形容一样事物。这一内容也是本课重点,一年级学生积累名词短语的表达是难点也是重点。
教学实录片段:
师:请一个声音响亮的小朋友读读第一句。
师:第四单元学过,两个相同的字放一起,该怎么读?(板书:蓝蓝的)
对,就是这样慢一点,轻一点。(蓝蓝的)
出示图片:江、海都很深,水看起来就是蓝色了。(板书:大海)你能读得再厚重一点吗?
师:看着图读: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你把逗号的停顿和叠词的速度都读好了)
也可以这样说:(蓝蓝的)大海
没有逗号,停顿就可以短一点了。指名朗读。
师:看这个“蓝”字:它是一种叫蓼的植物,干后变蓝色,可加作染料。这块布就是用蓼染成的蓝色。
拓展:我们可以用颜色来说清楚一样事物(板书:颜色)
瞧,这样的天空,我们可以说——蓝蓝的天空
这样的湖面,我们可以说——蓝蓝的湖面
第三、动词的连续使用。
第二自然段中出现了小娃娃在海边捡拾贝壳穿成项链的连续动作,三个以上动词连用描写一个场景是低年级写话要求的难点,此处由教师帮助梳理,明确概念,对学生后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实录片段:
师:你们看,小娃娃迎着浪花走去,圈一圈,他们有哪些动作呀?
生:我找到的小娃娃的动作有:笑、迎、捡、穿。(板书:笑、迎、捡、穿)
师: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真有趣呀,他们的顺序能变一变吗?
朗读体会词语的顺序不能改变。
最后,考虑到板书不宜太复杂,舍去了生字板块在思维导图上的体现。
五、思维导图在本课中的创造性运用
课前我反复考虑用哪一个种类的思维导图来设计本课板书。树形图是我首先考虑的,它很适合初学者,结构简单清晰。但是在画完之后感觉缺乏一点美感,对一年级孩子的吸引力不够。后来就选用了流程图,并且用贝壳纹样来代替图表中的线条,既体现了课文元素,又增加了趣味性。
附课堂板书:
在上课之前,又得到同事的建议,可以把图的样式变化一下,形成两串下挂的吊坠样子,就更贴合“项链“的主题了。
六、由教师板书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用思维导图教课文的这次尝试很成功,课后,我开始思考,思维导图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主动思考,那么在后续随着学生年级升高,如何让思维导图从教师的板书变成学生自己的笔记,这是一个需要继续尝试和开拓的研究方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