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喂养惯了的动物接受放养时,通常自己不会捕食。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告诉我们:动物如果学不会自己捕食的话,就会被饿死。同样的道理,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的孩子通常没有在社会独自生存的能力。一旦父母因为一些原因无法顾及到他们,他们就只能被社会淘汰。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几代人的关心与爱护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我们家长会为孩子们铺路——替他穿衣,替他系鞋带,替他安排工作,替他迎接挑战,一次,两次,一百次……所以孩子们在家里凡事不肯自己动手。这些孩子长大后依赖心理严重,凡事不想自己动脑筋,遇到事情第一个就想到找人帮忙,而且这样的孩子惯于推卸责任,将来势必不为社会接受。
对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造诣颇深的日本杰出教育家多湖辉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父母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
而要求孩子帮助多做家务,对于孩子来说,会起到比课堂更有效的学习效果。因为这不但可以提高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孩子在实际动手中必须学会安排计划,这就促使孩子将家务活与学习时间调剂好,在做不同家务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耐性和身体素质。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这是一句符合成长规律的至理名言。其实,要让孩子脱离对别人的依赖,独立地发展和锻炼自己,扔掉拐杖,走出成长的误区,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有人说,中国孩子很累,中国父母更累。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子*”,他们给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事无巨细都替孩子着想,恨不得一切包办代替,就像有的母亲所说:“我一颗心都扑在孩子身上,可以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只要孩子将来有出息,再苦再累我都愿意。”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孩子,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设计好了人生。不幸的是,作为传承性很强的家庭教育,今天的父母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为孩子设计好的人生计划,很有可能是自以为是的规划。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能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不能有“非分”之想。还总是以“我是为你好”自居,让孩子觉得不听从安排就是“不知好歹”。
给父母的建议:不要给孩子过度的保护
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孙云晓说:“中国的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地酝酿着孩子的悲剧命运,争分夺秒地制造着孩子的成长苦难。实际上,我们的父母在和自己作战,用自己的奋斗来击毁自己的目标。”作为家长,诚然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那么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
1: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动手的习惯
家长不可能照顾孩子们一辈子,因此从小就应该让他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收拾文具,帮父母拖地、洗碗等。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逐渐培养起独立自主的精神。
2: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
要避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我们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放手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如果我们对孩子过度保护,因为怕孩子犯错,就一味地为他铺垫一切,事事领着孩子的手那么他永远都不可能长大。
鲁迅先生曾说:“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鲁迅先生的话正表达了这样一种现代儿童观——子女,是我的孩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我,他从母体出来后,已与母体分开,成了人类中的一个独立的人。因为还是我的孩子,作为父母就有教育他的义务,而这种教育主要是教给他自立的能力,因为他不等同于我,所以要解放孩子,使他们完全成为独立的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