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参加“工业互联网生态研讨会”,举办方邀请我对开源软件做了一个分享,让工业互联网圈子的人更多的了解开源软件的商业模式:为什么要开源,开源怎么赚钱,什么样的产品适合开源,开源的壁垒在哪里。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我对工业软件又做了更多的思考,现将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在工业领域,几乎见不到中国软件的影子众所周知,中国基础软件几乎是一片空白,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数据库,虽然已经有数百家国产替代,但市场仍然是被Windows,Linux,MySQL,Oracle等垄断。那么在工业领域呢?应该更为惨烈,PTC、达索、西门子等核心设计仿真软件垄断了国内90%的市场,DCS、PLC、SCADA等工控软件垄断了国内70%的市场,高端占95%以上。
我们再看一下风头正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中国的各个巨头也推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包括海尔、三一、用友、华为等,值得骄傲。但把这些平台掰开一看,就发现重要部件几乎全部是欧美软件,我们开发的只是应用部分。就拿我自己熟悉的工业大数据处理而言,几乎无一例外,用的都是Hadoop生态的软件拼凑而成,无论是消息队列、缓存、还是持久化存储、流式计算等,采用的都是Kafka,Redis,HBASE,MongoDB,Cassandra,Spark,Storm等欧美开源软件,里面见不到任何中国软件的影子。
中国是制造大国,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制造行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关键一步。如果这些软件对中国断供,中国的这些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全部瘫痪,这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这些工业软件的核心模块并不难,原理算法都很清楚,但由于欧美厂商已经持续研发了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各种接口、各种场景都能处理,积累了很高的生态门槛,一个新的软件很难一下将其替代。比如实时监控领域OSISoft的PI,架构相当陈旧,而且其水平扩展能力、分析能力都相当有限,涛思数据研发的TDengine在时序数据的处理上都已远超越了它,但还是无法一下将其替代,因为PI的生态已经很好,能处理数百种工业协议,与很多工业应用软件已经集成。
开源可成为颠覆传统工业软件的重要武器要颠覆现有的技术,有两种方式,一是依靠颠覆式的技术,二是依靠创新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成就了大家都熟悉的Linux,Android,MySQL等软件,而这几个软件的模式创新就在于采取了开源的策略。以Linux为例,LinusTorvards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时,在intel上跑起UNIX系统,当时的SunSolaris,IBMAix,HP-UX都没有把它当竞争对手,认为只是玩具而已。但由于开源免费,吸引了很多开发者的喜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