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今日优选
影响一个社会。
局部最优,就是指一个问题的解在一定范围或区域内是最优的;或者说,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手段,在一定范围或限制内是最优的。按照这个理论,人们日常工作和行为中的应对方式,虽然眼前看来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但从长远看,却不是好办法,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此刻的结果和办法越好,对未来的伤害和打击就越大。最近有人提出一个观点,就建立在以上逻辑基础上。这个观点是:辛苦钱挣多了,人就废了。细看十分有道理。所谓辛苦钱,往往意味着需要时时刻刻都投入到其中,毫无休息与思考余地。久而久之,人就变成了工作和挣钱机器,思维固化,行为僵化,进而失去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也就是说,人废了。之所以叫人废了,不是废手废脚了,而是说人的精神意识变得不灵光,某种程度上变呆滞了。这种呆滞,是精神意识停止进化,并在原地踏步。比如有些人为了多挣钱,不论白天黑夜地奔忙,不让自己有休息的时候。结果上来看,的确是钱挣得多了些,但他似乎也失去了自我平衡,成为了“活着——挣钱”两点一线上的单一存在体。换句话说,就叫精神状态不自在了。有人说,这种状态不好吗?能挣到钱多好呀,管它辛苦不辛苦呢!每个人都是这么活的呀,有啥问题?问题倒真是没有,因为毕竟钱到手了。但是,可能需要想一想,非常辛苦的情况下,挣到多少钱才不算辛苦钱?才算对得起自己的单一生存状态?这应该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重点。更清醒地想一下就是:人废没废弃,跟钱挣了多少,其实是直线挂钩的。01我有个UI设计师朋友,她早期在一家小公司作图,计算奖金的方法很简单:每月按照类型统计做了多少张可用的图。说白了就是计件。公司对图片的需求量不算太大,要求也不高,时常稍作修改就可以了。她想提高绩效奖金怎么办呢?那就把其他部门的日常图片需求都包揽过来呗。从P照片、处理封面、改照片底色……五花八门的作图需求,反正都可以按类型累积绩效。用她的话说,“做得都快吐了。”过程中没有任何乐趣,更别说什么成就感和满足感了,每天厌倦又麻木地处理图片。偏偏这种状态下,她为了奖金高些还经常加班。钱确实多了,到手的工资从原先7千左右,绩效好时能拿到8千。拼死拼活多了1千块。太多人都陷在局部最优解里了。当发现多辛苦些可以赚到钱时,不管赚到多少,也不管回报与付出是否成正比,只会通过更加辛苦去获取收入。久而久之,形成路径依赖。当然,如果你真的非常需要钱、或是想尽快累积第一桶金,是可以这么做。但我不建议长期将工作的目标%设定为赚钱。什么叫辛苦钱?为了挣钱而挣钱。你每天做着一份没什么幸福感的事情,每个月唯一开心的时刻就是收到工资到账短信时。为了增加收入或保住饭碗,体力和精神持续紧绷,几年下来鸡血渐消,内心只剩下一地鸡毛。只觉得日子越过越丧,越来越迷茫。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过一句话:“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辛苦的门槛并不高,只要你愿意,马上就能辛苦起来。恰恰因为如此,辛苦钱让人依赖,更让人上瘾。02再说句大实话吧。辛苦,往往并不是决定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说它没用,而是单纯靠辛苦,优势非常有限。一小时挣00,每天这样忙三个小时,结果划算不划算,我们自己琢磨琢磨就会知道。而在这个收入基础上,如果人还没觉得精疲力竭,那恭喜你,不仅没废,而且完全是赚到了。反之,如果三个小时这三万块,过程劳累如狗,让你感到生不如死,痛不欲生,却每天忍不住诱惑地去这么做的话,那就得祝福你:欲练神功,必然自宫。老话说,忍得了别人忍不了的苦,你就能享受他人得不到的幸福。这世间就是这么残酷而公平,哪有平白无故的好?实际上,世事从来都不曾简单过、容易过。如果只有你觉得容易、轻快,那么你要么运气十分好,不用事稼穑;要么,就一定没有站在真相那个位置上,跟周围人看到的风景,是迥然不同的。因为,哪怕是亿万富豪如马斯克,天才聪慧如特斯拉,勤奋聪明如雷*者,都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理想尚未实现,而自己已经精疲力竭的痛苦。更何况连辛苦钱可能都没有机会挣到的寻常人等?在这个机会越来越集中于平台和少数人的世界,普通人的视角只能看到局部,所以一定会在局部求最优解,一如《稀缺》一书中提到的印度穷人一样:为了能吃口饭,每天固定做那几件固定的事情,却也因此陷入了注意力稀缺中,永远不知道为自己规划和考虑其他生存机会和可能性。看似解决了温饱,得到了每天的最优解,实际上却异常长远地困在了永久性贫困之中。辛苦钱挣多了,人就废了。这个观点提得挺好,因为它提醒人们:别只顾眼前那点目标,而要把眼光放长远。否则,每天只是为了活着,就能把你累死,根本没工夫想别的。在这种日复一日的重复劳累中,人会陷入恶性循环,真正沦为命运的垫脚石。从某种层面来说,很多人对待自己的工作其实都没有陷入到最佳状态,更不用遑论挣工作之外的辛苦钱了。世间蝇营狗苟的人与事太多了,真相是什么,我们应该坚守什么道德,是否应该为理想坚守什么,通通不在世人的考虑范围内(普通人非富人),而是一窝蜂的去挣钱。你会说,为了挣钱殚精竭虑还有错?自然是没错的,但回过头想想,多数人正如前文所说,一直陷在“局部最优解”中,一直在自己的铁笼子里打转,而看不到笼子之外的可能性。这是很多人的宿命,也可能是很多人安然老去的最佳途径。怎么才能跳出“辛苦钱”陷阱?
1、克服短线思维,走长期主义道路
在一次TED演讲中,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分享过一段经历。
克莱顿在参加五年一聚的大学聚会时,他遇到的同学都跟合适的对象结婚,事业发展较为顺利。
等到第10年、15年、20年,大家相聚一堂,他发现在用力追求事业的底色下,很多人很难处理好亲密关系。
大多数同学都离婚了,因为孩子跟着前任去其他地方生活,他们跟孩子的关系较为疏远。
由于过度追求可预见性的结果,这些人缺乏对家庭的长期投资,掉进短线思维的陷阱,却不曾想过多停下来思考更重要部分是什么。
那些单纯靠劳动赚钱的人,也是如此。在工作中过度用力,除了比别人赚多几分,其他全凭体力在熬,越往后走,自我消耗越频繁。
对于一份高薪工作,先判断这是提升能力的机会,还是透支未来的无底洞,考虑它的长期价值。
把工作需求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越往后走,才能变得越发值钱。
2、摆脱路径依赖,转变赚钱方式
很多人工作多年,即便薪资停滞在初始水平,却甘愿沉浸在用时间换钱的困局,疏于转变方向,形成路径依赖。
想要摆脱惯性思维,把自己从认知泥沼拉出来,可以通过投资,利用资源、人脉等赚钱方式转换赛道。
谈起利用信息差赚钱,很多人想起企业家李晓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曾代理过一位医生的生发精。
李晓华洞察到日本老板脱发的需求,把这个产品带到日本,通过留学生进行售卖。
那些留学生在日本各地销售生发精,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他就回了本。
工作不止于“赚辛苦钱”,学会拓宽自己的财路,打开多元化赚钱的眼界,是破局的关键。
3、选择公司的关键岗,深化思考力
人是有惰性的,只想做着单一重复的工作,陷进舒适区内,往往失去进阶的机会。
在关键岗位工作的人,往往将自己置于压力中,在承担日常的艰巨任务时,增加了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如果有机会的话,尽量进入公司的关键岗,处理复杂的工作内容,给自己留出思考空间,进行脑力开发。
把关键岗的工作当成跳板,吸收新认知、钻研一门新技术、啃难啃的项目,倒逼自己去挖掘一个问题的源头。
永远走那条最难的路,在激发潜力的同时,实力也在往上走,让个人价值随着时间溢价。
《思考的技术》一书中有一句话:“思考力的差距造成收入的差距,懒于求知的人没有生存空间。”
善于思考的人,往往更愿意做那些动用脑力,顺带获得高薪的事。
辛苦钱赚的了一时,但人生是一场长跑,一味蛮干,不以正确的方式赚钱,只会输的彻底。
想赚一辈子的高薪,拼的一定是思考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