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Nina
校对
苏小七
近年来,一个年龄现象困惑了很多用人单位和求职者:“35岁现象”。在一些公司,员工一旦迈进35岁门槛,就不禁担心自己的未来职场生涯,“35岁焦虑症”也随之而来。
35岁为什么能成为一种年龄现象?面对“35岁焦虑症”,我们需要抱有何种心态?首先我们来看看延迟退休的*策。
延迟退休与我国老龄化现状关系密切。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年的77.0岁提高到年的77.3岁,与制定退休*策时的人均寿命不足50岁有了较大变化。
现行的退休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颁布的,男性年满60岁退休,女干部年满55岁、女工人年满50岁退休,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并在这类岗位工作达到规定年限的职工,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退休。年龄设置稍低,早已不适应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
国家准备推行“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指每一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年延迟一岁。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每年延迟三个月,四年能延迟一岁;另一种是每年延迟四个月,需要三年时间延迟一岁。
如果按三年延迟一岁计算,女工退休从50岁延迟到60岁,就需要30年,如果延迟到65岁,就需要45年,将近半个世纪;如果按四年延迟一岁,那便需要40年时间才能延迟到目标法定退休年龄。这种“渐进式”延迟退休的做法,在国际上已有成熟经验。
不管是一年延三四个月,或是延两个月,推进中都会遇到一些难点或阻力,主要是非脑力劳动这个群体,他们有一些虽在观念上接受,但身体方面还需要一个适应期。
而脑力力劳动群体的接受情况相对较好,尤其是科学家和教授等,像屠呦呦、袁隆平、钟南山等专家,即使没有延迟退休年龄,他们七十多、八十多了,仍都在工作。
好了,那么作为脑力劳动的设计师们,在面对延迟退休的必然,如何应对现在的35岁危机呢?
如何看待“35岁现象”?
“35岁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而是由一系列与35岁有关问题组成的复杂社会现象。现在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