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6/24 20:42:00
点击上方视频课程与教师发展关注我们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他通过30多年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经验,建立起了他最具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当前,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从教师、家长还是学生的角度来看,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全面发展的内涵01德育德育当从小开始,德育包括公民精神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信念以及确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基于对生命的敬仰和对人的研究,他认为,道德是照亮全面和谐发展的光源,只有当丰富的道德性这一条主导的红线始终贯穿正在形成的个性对待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态度之中时,学校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所以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论从事任何工作都首先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02智育智育的内容包括掌握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智能。智育在苏氏的教育思想中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在他看来,在教育中如果避开至于不谈或是否定智育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那无异于缘木求鱼,无法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传统的教学论中,智育只是知识的简单获得与积累,苏氏则突破这一传统观点,认为智育应当是随着知识的积累逐渐积累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而不能只是简单的物理的堆积。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之所以要进行智育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提高劳动效率,更好地满足自身对物质的内在需求,而且因为能够更好地辨别和吸收优秀的文明成果,开阔视野,滋养内心世界以满足自身对精神文化的需求。03体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脑力劳动乃至整个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健康水平,良好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只会机械地学习书本知识、死读书,那么他的智力发展和身体素质会受到损害,进而影响到他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苏氏认为“不经常关心孩子体质的增强,就不能想象有成效的教育。患有疾病和身感不适的孩子有时仅仅因此而没法接受教育”。因此,教育者不应将体育与其他方面相剥离,应该把体育与其他方面进行有机的联系然后再进行考察。体育不应该只是运动课程,更多的应该包括对学生作息、饮食制度的合理管理。因此在苏氏的教育思想中,总是把保护学生健康和体育同时提出,并把身体的发展和精神的发展相提并论。04美育美育在苏氏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苏氏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美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脱离了美育,其他方面的教育也就不能进行。美育的形成使得受教育者能对道德高尚与否、体魄健全与否、智力完善与否做出判断,并且教会受教育者认识和感受美,并从中汲取美好的方面,从而树立自身的美。05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方面,苏氏出于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判断,针对严重的升学与就业矛盾,苏氏在其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相关文章中提到,“应当使接受了中等教育的毕业生做好劳动的准备,安置他去从事工人和农民的普通的、粗重的平凡的劳动。要培养他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劳动的愿望、志向和向往”。进而,苏氏提出了劳动素养这一范畴,即“不仅包括完善实际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艺,而且包括劳动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还指一个人达到了主要的精神发展阶段:他感到缺少为大众谋福利的劳动就无法生活”。和谐发展的内涵和谐发展,是对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方位发展的补充和完善。和谐发展要求将得到充分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并进行有机统一。也即,得到完全发展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应该是相互联系而且协调的,不是互不相干、毫无联系的。和谐发展,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天赋”与“全面”之间的和谐。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史上以及当前教育现状中,天赋的发展与五育的全面发展并没有达到一个和谐的程度,而是存在两个极与极的抗衡,以一方来否定另一方。如前苏联提倡教育的“大面积丰收”,对培养尖子学生和因材施教持否定态度;再如部分教育者认为对受教育者进行的全面发展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会埋没那些具有天赋的人才。其实,苏氏认为全面的发展与天赋的开发并非互不相融的两个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个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范畴,其本身就包含着对受教育者天赋的开发,这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此外,苏氏针对当时苏联教育对二者关系的曲解,联系他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有关全面发展的难题,创造性地将对受教育者天赋的开发当作全面发展的突破点,即尝试将学生在某领域中的天赋激发出来,以此来形成学生的自信和自豪感,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教育启示教育者方面教育者水平和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应试教育能否向素质教育转轨成功的关键,学校拥有较高的师资水平,素质教育就成功了三分之一。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文化素养,是作为一名合格教育者的表现。其次,教育者的职业道德和修养也是极其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是思维的发源地,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拥有丰富知识才能的同时,还要具有创造力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用创造力来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望,用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来爱孩子。热爱教育,热爱儿童,关心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这些都是苏氏在从事教育事业中所体现出来的。家长方面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启蒙作用是其他任何角色所无法取代的,孩子的品行能够直接反映出家长的品德和素养。在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在家长与教师、学校共同参与配合和相互理解的条件下,受教育者才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育。如果失去家长的启蒙或是家庭的和谐,那么他就可能失去快乐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一个家庭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对孩子五育的发展和品格的塑造起到奠基作用。苏氏在带领他的教师团队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认识到,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庭和家长的启蒙,那么孩子的发展就会有所缺失,而此时教育者无论有多努力都无法弥补这一缺陷。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只会读书和应试的学生远远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家长作为孩子最初的老师,应改变只读圣贤书的旧思想,做好启蒙教育,多为孩子提供发展空间,这样才有可能孩子在踏入社会之后能够顺利应对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受教育者方面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并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受教育者如果只是被动地享用已有的被提供的物质或精神财富,那么教育过程就不可能完成,真正的教育应当被劳动和创造所赋予。这就要求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教育者及家长,主动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此外,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创造性和上进心,认真对自己负责。还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以准确的自我评价和认识为基础,对自己的各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提高。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着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总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新的时期对受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能以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学会扬与弃,更新知识储备,追赶社会的发展速度。这种自我提升是教育者、家长或其他教育过程参与者所无法给予的,这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内在的并且永久的提升作用。参考资料[1]马雨薇.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08):12-14.[2]杨跃.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及启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31(02):36-38.扫码关注有趣的灵*在等你视频课程与教师发展微信扫一扫赞赏作者赞赏已喜欢,对作者说句悄悄话取消发送给作者发送最多40字,当前共字人赞赏上一页13下一页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