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空
间
与
职
业
室
内
设
计
师
现在的家空间普遍存在一些设计问题,
例如客厅里面不见客,
儿童房里不亲子,
老人房里不敬老,
书房里面不读书……
家空间
买房子、装修房子几乎成为每个家庭必须经历的事。从主动到被动,备受折腾,千奇百怪之事在此不言。据有关行业数据统计,每年全国百姓为“家空间”建设的投入高达几千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一定是世界之最。中国人恋家,也许这正是房价高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是“栖息之地”抑或是“身心的港湾”?家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然而维系亲情、享受生活才是家空间设计的本质。
多年前,家家户户都一样,衣食起居都在一个房间里。家里总是有客人来,也常盼家里来客人,那样就可以去大院和一帮小孩儿狂玩。
现在,每个楼盘平面图上都有客厅,据我所知,很多家庭尤其在广东,几乎没有去别人家作客的习惯了,茶楼、球场等公共场所才是最好的客厅。工作模式的转变,生活方式也随之转变,有些转变近乎是“颠覆”性的。佛山某楼盘出现厨房、洗衣房共享的户型,深受“80后”“90后”的宠爱。而某开发商和建筑师联合打造的畅销户型,常用居室过半空间无通风采光,无收纳、洗衣空间,通道狭窄而长,各功能性用房尤其是厨房与餐厅关系失常,入户便见卫生间。
入户便见卫生间户型平面图
穿越欧洲的城镇,吸引我们的不是所谓“多元化”的产物,而是留存着属于欧洲血统的建筑与室内空间,而城市化让国内各地建筑及家空间几乎长成“双胞胎”。我喜欢华为手机,因为它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当看到他们山寨欧洲小镇的总部,却无语了。国产品牌在国内机场投放广告,大多使用外国美女或老人当形象代言,自我主张的品牌标签仅仅是挂在嘴上,迷失盲目到毫无底线可言。为何在经济相对丰足的当下,“家”缺失了情感;而相反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家”却萦绕着幸福?
在家空间的设计行业里,大部分设计师往往把自己视为一种附属服务,或者一切按签单成功为施工价值取向,以营销服务于盈利为导向。通常是这位业主的项目还没来得及想透,已经开始构思下一项目。如此从业日久,必然滋生无主张、无自信等问题。家宅装饰公司的机制,针对市场的分工职能已成为“设计师”的速成班,各种经短期培训出来的软件制作师、手绘师、谈单师(会说不会干)、客服等应运而生;各种包装精美的“风格风情”被当成济世良药,计算机里有很多“花式”,给了钱要什么式就给什么式,网络信息的便捷滋养了懒惰,复制、粘贴成了某些设计师的工作习惯。室内设计发展了多年,仍上演着很多怪象。看看千家万户的天花,大都是一个方形灯池,而灯槽成为接尘槽,卫生永远也搞不干净……
设有方形灯池的客厅和餐厅
“风格风情”客厅
现在的家空间普遍存在一些设计问题,例如客厅里面不见客,儿童房里不亲子,老人房里不敬老,书房里面不读书……每家都搞莫名其妙的电视背景墙。我们很少立足技术的角度去研究人们享受生活的家空间的功能性、便捷性、舒适性等问题,仍缺乏针对儿童、老年人行为进行系统专业的尺度与材质设计。例如,儿童房设计是让孩子关着门独自在里面写作业吗?老人房里没有适合老人使用的照明灯具,没有既方便照顾又不干扰睡眠的大床(譬如一张大床中间有一条分离凹线);卫生间里没有方便老人起身的洁具;缺少方便老人识别的大字开关插座;尚未对收纳功能以及便捷的生活必需品进行归类研究,从中寻找可控性与差异性;对家用五金与使用者的关系分析得不深入……值得设计师思考的问题其实很多。但我们几乎将全部精力用在装饰手段和形式上,却忽略了家空间的本身是什么,“以人为本”成为人云亦云的口号。
职业室内设计师
职业室内设计师是指受过专业教育并以室内设计为营生的从业者,是以建筑设计后延展或改良、于小尺度和细腻度见长、具备技术与艺术等综合能力的脑力工作者。室内设计师是空间成果的最终呈现者,每个策略都是看得见、摸得着,是身临其境的工作状态,对别人的生活方式、空间行为、模式、选材、设备投入等有话语权,对技术与非技术性设计语言拥有决策权。时光荏苒,众多职业室内设计师用独特的视角,勾勒出诸多优秀案例,受到业主和市场的高度认可。职业室内设计师也细分出各亚专业,许多室内设计师自已投资室内空间项目,并形成了市场说服力。当下,职业室内设计师备受业主信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