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开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这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财富自由的方法
TUhjnbcbe - 2021/8/25 20:17:00

前段时间有个同学跟我反映了一个问题,说她平时工作做得又快又好,而她的上司又懒又笨,却拿着比她高得多的工资,然后压榨和剥削她,而她做的工作也是准备和整理各种文档材料,机械又无聊,没有希望,未来看不到光亮,想改变,却又无力改变,看着高额的房价只有一声叹息,想要实现人人梦想的财富自由,可谓遥遥无期。

有些人肯定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成功实现财务和精神上的自由,而大部分人却只能一辈子屈身在小小的格子间没日没夜昏天暗地地工作,却仍然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人类的本性以及这个商业社会一定有我还没领悟的基本规律,成功的人一定是在冥冥之中有意无意地踩对了那些个点,才最终成就了他们。

今天我们就从人生规划的理论角度,来谈谈赚钱的方法论,关乎实现财富自由,可得好好听哦!

资本的根源——社会分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开篇讨论劳动分工的时候说:人的天赋差别并不大,造成人们才能上重大差别的是分工的后果。他指出哲学家和挑夫之间的差别,就是职业分工的结果。

他说分工的发展,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操作上,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作,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毁坏了他们的肉体上的活动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里,引证了斯密的这种见解。他说:“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

“在工场手工业中,总体工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生产力上的贫乏为条件的。”

“无知是迷信之母,也是工业之母。思索和想象会产生错误,但是手足活动的习惯既不靠思索,也不靠想象。因此,在最少用脑筋的地方,工场手工业也就最繁荣,所以,可以把工场看成一部机器,而人是机器的各个部分。”

马克思又引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观点说:“大多数人的智力,必然由他们的日常活动发展起来。终生从事少数简单操作的人,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智力,他的迟钝和无知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斯密在描述了局部工人的愚钝以后继续说:“他的呆板的、单调的生活自然损害了他的进取精神,它甚至破坏了他的身体的活力,使他除了从事他所会的那种局部工作以外,不能精力充沛地持久地使用自己的力量。因此,他在自己的专门职业中的技能是靠牺牲他的智力的、社会的和*事的德性而取得的。但是,在每一个工业的文明的社会中,这是劳动贫民即广大人民群众必然陷入的境地。”

资本主义与工业发展之滥觞,便是将业务流程化、标准化,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使劳动者实现了较为充分的就业,老板们不需要雇佣有经验的昂贵劳动者,只需要随便抓个人过来,稍加培训,即可上岗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这个规律在后工业化时代的今天仍然适用。

但站在劳动者角度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业务流程的高度细化,大部分劳动者只能被禁锢在流水线前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敲着那颗钉子,可替代性很强,因此价值很低。而且更糟糕的是,由于这种重复机械劳动的禁锢,劳动者还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这意味着他很难提升自我的内在价值。

因此,要实现财务自由,首先就要突破商业社会劳动分工套下的这一天然枷锁,这也是实现财务自由所要突破的第一层枷锁。突破的方法就是,有意识地避开机械劳动的岗位,去找学习空间大的工作,最好的状态是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这样你在工作中所花的每一分钟都会慢慢凝结成你的个人的价值。

所以说,一个人的不可替代性越强,就越有价值。现在大学教育就是培养打工仔的,每个人都学得很专。因此,拍脑袋想一下,如果你是个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材,那你是不是更有价值?

因此,构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步,即将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人材,在自己擅长的专业上做出深度的同时,同时兼顾知识的广度,在相关的专业领域上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工作的时候,规避主要内容都是dirtywork的工作,最完美的状态就是每时每刻都能学到新的知识,按照“一万小时定律”努力下去,就有可能成为某行业的顶尖人才。

但是,请记住,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什么是财务自由?被动收入能够覆盖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产生的支出才能称之为财务自由。闷头搞技术则是第二个陷阱和枷锁。

厉害的人与普通人的区别

各行各业都有厉害的人和普通的人,如何区分两者呢?

答案是:厉害的人是有能力配置资源的人,而普通人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人的欲望与需求是无限的,相对来说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因此有能力配置资源的人才能成为厉害的人。那么市场的资源都在由哪些人在支配呢?

做生意不过是买和卖,顺着这个逻辑可以推导出,有权力买和有能力卖的就可能成为支配资源的厉害的人。

但是,花钱总是比赚钱容易,真正厉害的人,本质都是在做销售类的工作。

一个公司老板实际上是最大的销售,销售是利润中心,后台管理支持部门都是成本中心,而在所有老板心里最重要的永远是利润。

但是成为厉害的人也仅仅是目标,而非路径。要成为有能力配置市场资源的人,你必须要能撬动更多的资源,这就要求你得给你的人生上杠杆。

给你的人生上杠杆

不管你做的是技术,还是中后台的管理,还是所谓的各种dirtywork,你能创造的价值都是有明显的天花板的。

如果你从事的工作只能单纯是靠出卖脑力和体力,那么就算是能力再强,天赋再高,那么你也就创造了两三个人的价值,拿两三个人的工资,以绝大多数人的天赋与努力程度来说,在北上广深这种地方一个月拿两三万就到顶了。

所以,要学会给你的人生上杠杆,用你的24个小时去撬动许许多多的别人的24个小时,你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为什么世界上最有钱的都是企业家与高管,因为他们懂得给自己的人生上杠杆,他们的时间并没有花在永无尽头的dirtywork上,而是花在了撬动和配置资源上,他们洞悉市场,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商品和服务,然后建立生产的流水线,再找几个老实可怜的大学毕业生去为他们日复一日地敲那一颗钉子。那些朝九晚五的白领们,只不过都是被他们支配的资源而已。

世界上最厉害的人是资本家,这些人懂得用别人的钱、别人的智慧、别人的体力给自己赚钱。为什么资本家可以富可敌国短时间内积累起来普通人几辈子也赚不到的财富——因为这些人懂得不停地给自己的人生上杠杆。

看到这里,聪明的人马上应该马上会想到,传统的成功学扯淡在哪里。因为传统的成功学强调的只是志向、努力、勤奋等等这些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某码农偶然看到一则鸡汤,说李嘉诚华人首富,仍然一天工作12个小时,受到鼓舞,每天打了鸡血似的狠编12个小时程序,若干年后终于从一个码农变成几个码农的头子,工资也涨了几千块。

这样能实现财务自由么?放弃吧。因没有一个煤矿工人靠挖煤挖得又多又快而当上煤老板的。

那怎样才能当上煤老板呢?决定你是矿工还是老板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人脉。

技术是1,而人脉就是1后面的0

在中国,做生意最难的是与人建立信任。与你建立了信任的人就是你的人脉。只有与人建立了信任,才能高效地调动和配置资源。

年薪万与年薪10万的区别就在于,年薪百万的人赚钱的效率高,一年能赚别人10年的钱。人脉越广,信息来源越广泛,潜在的生意机会就越多,资源驱动就更容易,赚钱的效率自然就高。

而对于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磨练相关的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也必须要懂得积累人脉。技术与人脉之间的关系知乎某位大神已经总结得很好了:技术是1,而人脉是1后面的0。没有1光有0等于什么没有,而有了人脉的催化,你可以十倍百倍地创造价值。

总结职业规划之方法论

这里运用一下咨询的思维,给大家总结一下如何选择工作。

我们把一个职业所需能力简化成两个维度:智商和情商。表现形式分别为行业相关的技术与人脉。可得以下分类:

A、低智商低情商:行*、人事、前台、文员、秘书(单纯写文件搞不定老板的)、银行柜台、流程化模块化的会计、财务、IT运维、码农

B、低智商高情商:销售,能搞定D类老板的秘书

C、高智商低情商:投行承做、快销marketing、咨询顾问、审计、金融机构风控及项目经理、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财务预算、财务分析、非标准化IT产品的开发人员

D、高智商高情商:CFO,CEO,销售总监,企业家,资本家

示意图如下:

个人认为适合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思路是:

1、规避A类工作

2、尽量从C类做起,为什么不是B,是因为在中国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情商还是不够的,在个人品质上,普遍脸皮薄、害羞、内敛,不如西方特别是欧美人热情自信,因此如果先从B做起最后发现不适应,而技术早就荒废了,从管理人生的风险敞口角度是不太合理的。

3、D类是职场人士发展的终极目标,建议先从C类做起,慢慢承担起B类工作,双剑合壁之时便是成功初成之日。

4、若实在不是做B类工作的料,那C类工作一直做下去,成为一个伪中产,至少生活品质能保障。

没有不赚钱的行业只有不赚钱的人。选工作做职业规划除了看行业外,更重要的是看具体的岗位。比如,同样是公务员,有的岗位可以很容易发展出强大的人际关系网络,有的岗位则很可能苦逼一生。所以,想要实现财富自由,还是要多动脑子。

想了解更多职业策略规划干货和课程信息

长按识别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财富自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