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您肯定熟悉《论语》里的这段话,但整部《论语》也许您就不那么熟悉了。而过去八九岁的学童们在私塾先生的带读下,两三年内就能背诵《论语》、《孟子》、《诗经》、《易经》等大量的古文,奠定了他们一生文化和修养的根基,圣贤之说滋养和成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中华文明也因此得以世代相传。但近百年来,这种老祖宗传下来的简单教育方法,却被遗忘了,致使整个民族的语文水平、人文修养及社会文化风气每况愈下。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几个老问题。
1、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
2、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3、作为父母,你让孩子读书,你会做出何等行为榜样?
首先我们要来思考,想一想这三个问题。
传统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本来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
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不是为了“生存”。
因为“生存”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
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都属于“读书明理”,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
但很可惜,我们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
在我看来,我们的父母大部分是让孩子过着养羊的故事的人生,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能够稳定自己工作,有高的待遇(差饷),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很好的“生活”。然后再让下一代重复下去。
甚至,有的人还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们身上,拼命逼迫他去上学读书。
在这个教育孩子的层面是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了解孩子们的脑力和能康,一味地逼迫孩子们读书学习,不知道“爱之反而害之”,
因此也有可能妨碍了孩子一生的后果。尤其是现代化的学校和课外补习的教育方法简直是“竭泽而渔”的办法,使一般还未成年童子们的脑力健康,到过分负荷的伤害,最为严重。
其实,作为整体情况都是根本不知道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有多么地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歌唱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古人所说“弦歌不绝”,就是这种境界。
尤其是所采用的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识”的结晶,所以后世的人,就很尊敬它叫做“经典”。
而且所谓议些“经典”的古书,它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学”的“艺术”作品,所以也叫它是“文章”。好“文章”,就是“文学”的“艺术”定可以琅琅上口,便是很有韵律的歌唱。无论古文和现代的白话文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
因此古人把最难记的“算术”,和其他“天文”、“地理”、“物理”等学识,都编成“歌诀”来唱,声声“的诵”。
那便是最高明的方法,使儿童不用绞尽脑汁去背记,自然而效地进入记忆,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
而且犹如现在的电脑一样,意识一动,就在嘴上背诵出来了。只要有内行的好老师,懂得这种不是“注入”式的教育法,就可很自然地达到“启发式”的“注入”效果
如今也有很多有心之士能够领先尝试传统文化的教育法,为后一代的民族幼苗,培养文化的读书种子。
使他们
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
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
懂得“人生”之道的“文学”境界。
这真是不禁使人倦眼顿开,心生欢喜。
穀子:正思维的提升心性,成长自己,是解决一切人生问题的唯一途径,祝福你一切吉祥。
穀子字愚水是一种深度的肯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