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开发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今日头条二战美军贡献很大,为何被认为
TUhjnbcbe - 2022/3/7 22:21:00

如果问二战中最大的赢家是谁?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是美国。但是要问起二战主要参战国的战斗力,不少人又会觉得,美*的强悍全凭武器以及后勤的加持。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论断,跟各参战国的*队伤亡,所处战场以及实际参与的战役有关等因素有关。

布干维尔岛战役期间,几名美国*人以一辆M4雪曼战车为掩护

一、整体伤亡少带来的感观错置

据说,德国的潜艇兵曾透过潜望镜,看到过灯火通明的纽约夜景。但是自美国年底正式参战之后,德国并没有对美国的东海岸发动任何攻击。

德国的潜艇,是否真的距离美国海岸线如此之近,事实上有待考证。而从彼时的实际情况来考虑,纵然德国人不用考虑战线太长以及后勤补给,单单英国和美国在大西洋海域游弋的舰队,就能对德*构成重创。再者,德国*队在二战中属于跛脚式发展,海*这个“小短腿”无论如何是够不着美国本土的。

与此同时,日本对美国的西海岸同样是“看得见却吃不着”。即使是在刚刚偷袭完珍珠港后,日本也没有直接攻击美国本土的想法。根本原因和德国面临的情况类似,漫长的战线让远距离投送变得很不现实。

不过,日本好歹还尝试过用空袭的方式袭击美国本土。他们发明了一种能够长距离投送的气球炸弹,和常规的飞机一样,能携带常规杀伤炸弹以及燃烧弹等。日本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直接攻击美国本土。

在年底到年初的战争后期,日本一共释放了个气球炸弹。可由于没有方位控制能力,更没有GPS导航,于是能不能飞到美国本土全靠气球自己的心情。后来,只有个飞到了美国本土上空。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极具反差的情况。当战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后,各主要参战国的本土,都受到了来自敌方的直接攻击或飞机轰炸。斯大林格勒成了一片废墟;伦敦遭遇了大轰炸;德国和日本本土在同盟国飞机的航程之内。只有美国如同超然世外一般,本土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攻击。

第步兵团和第40步兵师的将士们以前进的坦克为掩护,向班乃岛上的日*阵地推进

正因为本土几乎是零伤亡,才会让人产生一种美*在战场不用拼死相斗的错觉,进而让人觉得美*的战斗力其实一般。

而*事人员的伤亡,和苏联、中国、德国、日本比起来,美国同样也不高。

统计显示,苏联二战时期的*事人员伤亡数量在万-万之间;中国的伤亡在万-万之间;德国的伤亡在万左右;日本的伤亡在万-万之间。相比之下,美国在二战期间的*事人员伤亡只有41.6万人。

伤亡数值低,会让人感觉战争参与度不高,进而又会让人不免感到,美*在二战中的表现完全是“花拳绣腿”。

而决定这一切的,又跟实际的战场形势有关。

二、战场规模的宽大与窄小

假如给美国人同样的战场规模,美*或许也会和日本来一场坦克战。不过自从太平洋上的战火燃烧起来后,就注定了美国所处的战区,其战场规模是不能和欧洲战场,尤其是苏德战场相提并论的。

在太平洋战场,美国和日本主要是进行岛屿争夺战。这种战斗场面没有大规模的地面进攻,只有飞机、舰船以及海*陆战队相互配合下的协同作战。

苏联战场上的德*

与此同时,针对单个岛屿的攻守,双方每次投入的作战人数加起来,可能还没有苏德战场上一个*的人数多。

再加上各个岛屿散布在广阔的太平洋面,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显得美*面对的战场规模很“小气”。

二战期间,美国陆*正式参与的战役为46场,其中亚洲-太平洋战区的战役次数为24场,欧洲、非洲和中东战区的战役为19场。

比如在年11月初发起的火炬行动,美英盟*进入北非,两国投入的兵力,加起来才七万三千多人,对面维希法国达尔朗指挥的*队,也只有区区六万。战役结束后,美英盟*的伤亡人数加起来还不到一千五百人。

所以,史称为开辟第二战场的战略行动,看上去完全是在打酱油。

相比之下,希特勒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前期投入的兵力就超过了万。而彼时苏联仅在西部地区的陆*总兵力,就有多万。除了庞大的兵力之外,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和作战飞机都是数以万计。

而战场宽度,从波罗的海一直向南到达黑海岸边,超过了两千公里。正因为苏联国土面积辽阔,从而使得两国的战场对决,规模显得十分庞大。

战争前期由于德国采取闪电战攻势,苏*被打得措手不及,单次被俘虏的苏*规模,就高达几十万人。

与此同时,从战时美国对苏联的*援规模上,也能看出这一战场的规模空前庞大。

希特勒是在年6月份进攻苏联的,8月份美国的第一批援助物资就到达了苏联的港口。

根据年的著作《俄罗斯救生线:二战对苏租借援助》的统计显示,二战期间,美国向苏联援助了40万辆吉普车和卡车,10辆坦克,架飞机,台拖拉机,万双*靴,万吨石油制品,多万条盖毯,17.7万吨棉花,万吨食品。

苏*和道格拉斯A-20浩劫轰炸机

假如这些战争物资都是由美国消耗的,那么美*在战场上的伤亡比值也不会低。然而,实际的大规模战场在苏联以及东欧地区,从而使得美国能够将伤亡转移到其他战场。从这一点来看,美国确实很幸运。

也难怪在年12月的德黑兰会议期间,斯大林将美国称为“机器之国”。

客观上伤亡低,重点战场又不在自己战区,这些因素都给后人带来一种二战美*仿佛在打酱油的感觉。

然而,战争不能只看宏观的一面,无数次微观层面的战斗,构筑起了整个二战的进程。而每次的战斗,都会带来流血和死亡。

美*在太平洋战场逐岛进行的争夺战中,同样也充满了杀戮和血腥的气息。

三、激烈的岛屿争夺

美日在太平洋的拼死争夺,是因为谁能控制太平洋上大部分的岛屿,谁就能对对方的本土构成直接威胁。

战争早期,日本的突然袭击,美*接连失利,从而丢掉了很多岛屿。但是由于日本早期未能彻底消灭美国的太平洋舰队,给了后者喘息之机。随着美*从年6月开始反攻,被日*侵占的太平洋诸岛,又被美*逐一夺回。

比如太平洋战场后期的硫磺岛争夺,由于关系到双方各自的战争输赢,攻守之间都在拼命。

硫磺岛原本是个弹丸之地,然而它正好位于东京和塞班岛之间。美*在占领塞班岛后,能够利用该岛空袭东京。但是横亘在中间的硫磺岛,成为了日本的预警之所。所以这个小岛也就成了两国的必争之地。

硫磺岛战役中,美*投入了第5两栖*,所辖三个海*陆战队师,共计六万多人。此外,还有登陆舰艇五百多艘,*舰四百多艘,飞机两千多架。如此庞大的兵力,美*势在必得。

日*方面,岛上的守*共有两万三千多人,飞机三十多架。由于此前的菲律宾战役中,日本的海*几乎全*覆没,所以此时根本无力对硫磺岛进行海*支援。

不过,日*硫磺岛的指挥官粟林中道并不傻,他知道美*占据着绝对的海空*优势。在防御上,滩头阵地的永备发射点只是辅助,真正厉害的,是位于岛上折钵山和元山两地的纵深防御。日*单单在折钵山修筑的坑道工事就有九层。

年2月19日,美*发起了抢滩,第一天战斗下来,美*阵亡人,负伤8人。不过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美*每天推进的有效距离很短,有时候一整天只能向前推进四米。

美*士兵观察着折钵山顶巨大的弹坑,搜寻着敌人的踪迹

然而伤亡率却居高不下,在对岛上第二制高点高地的争夺中,伤亡率达到了50%以上,原本有经验的基层*官几乎全部死伤。

与此同时,日*随后又发起了针对美*舰船的自杀式攻击。2月21日这天,六架日*的自杀式飞机,一起撞向萨拉托加航空母舰,随后又有五架飞机前来,导致该航母多处受到重创,只能退出战斗。而另一艘航母俾斯麦海号,被日*飞机撞上后弹药仓被引爆,最终爆炸起火并沉入海底。

最终,美*原以为五天拿下的岛屿,却足足打了一个月。海*陆战队阵亡七千多人,负伤高达一万九千人。这也成为了太平洋战场上,美*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

客观来看,日*依托永备工事防御正确,而美*依靠强大的海空支援毫不退缩,进而使得整个战场变成了一台巨大的“绞肉机”。面对这种打法,仅仅依靠强大的火力是远远不够的,士兵必须要具备牺牲的勇气才能撑得住。

比如将国旗插在折钵山上的六名美*士兵,随后的战斗中,有三人很快就阵亡了,只有三人才有幸活到了战后。

或许正是感到伤亡太过惨重,在其后针对日本本土的作战中,美国终于动用了原子弹,客观上降低了可能会出现的更为惨重的伤亡率。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美*在二战中面对的战场和敌人,多数时候依靠武力压制即可。但是在需要拼命的时候,他们同样会勇往直前。

折钵山上的国旗

更何况,任何时候的战争,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只有日本这种一根筋,才会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发起徒劳无益的自杀式攻击。

在绝对的武力碾压状态下,为何不让武器优先呢?

文/许平野

参考资料:1、《美国向苏联提供多项援助帮助赢得二战胜利》2、《从硫磺岛战役到艾拉之歌》,郭辉3、《他们非凡的英勇--硫磺岛战役的全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头条二战美军贡献很大,为何被认为